聚力“三个年”走读新渭南 | 在蒲城时间博物馆里追寻“时间”的意义

“北京时间是从蒲城长短波授时发播系统发出的……” 近日,聚力“三个年”走读新渭南——高质量发展融媒体调研团在蒲城时间博物馆里追寻“时间”的意义。

蒲城时间博物馆就是以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为馆址,采取原址保留,就地改造提升的方式进行建设,总投资8000余万元,占地面积81亩。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工信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今年5月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时间博物馆以“时间”为主题,以科普教育、爱国教育为主线,以拓展体验为载体,为世人揭开“北京时间”的神秘面纱,宣传和弘扬“西迁精神”。据讲解员范文萌介绍,上世纪60年代,国家因战略急需,决定在内陆腹地建设一座短波专用授时台。一批科学家和青年大学生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满怀报国之志,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来到陕西渭北高原的蒲城,在这里钻山进洞、白手起家,建起新中国第一代授时台。这一批科学家和青年大学生远离家乡,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用热血和汗水书写了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多年来,他们的精神已经成为一代代国家授时中心人薪火相传的力量,引领和见证了我国时间频率工作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据介绍,1949年9月28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采用“北京时间”播出,随后各地方广播电台陆续声明采用“北京时间”。

记者:索宁

编辑:孙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