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渭南:植此青绿春山可望 绿水青山好风光

发布时间:2024-03-12 19:00:13

春晚歌曲“上春山”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也成为各地宣传生态环保的新热点。而在渭南市,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如今,植树护绿不仅成为秦东大地的新风尚,也成为所有渭南人与春天不变的约定。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守护秦东绿水青山

渭南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秦岭林区和北部浅山区是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渭北旱塬和南部台塬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而渭南全域一直是全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渭南市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努力让“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山、水、河、路、村绿起来、美起来,为老百姓谋求“绿色福祉”,让大家尽享“绿色福利”。2023年渭南市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优良天数达到246天、同比增加36天,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市完成营造林47.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9.4%。

启动“创森”三年来,渭南立足国土绿化,采取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以秦岭北麓、桥山沟壑区、黄渭洛三河沿岸、沙苑沙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城镇村庄、荒山荒坡、河流水系等重点区域绿化,打造了合阳县5900亩沿黄直观坡面生态治理和富平、蒲城县桥山石质山地生态重建,大荔沙苑防沙治沙,潼关县黄河沿岸防护林提质增效,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的造林绿化工程。同时,全力维护森林健康,实施森林质量提升67.2万亩,退化林分得到修复,林分结构进一步合理。目前,森林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 四库”功能初显,有了河渠路坝、农田水网应绿尽绿,荒坡面积缩减、水土流失程度弱化、植被盖度提高等可喜变化,全市人均公园绿地由创建之初的12.69/㎡增加到13.27/㎡,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林业生态家底和生态福祉更加殷实。

共享“创森”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

渭南各地将把绿色慢道系统建设与城乡规划、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统筹考虑,结合健身运动、旅游观光等需求,建成一批森林公园健身步道、滨河路自行车道、公园健身木质栈道,满足广大群众日常健身需要。

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类绿道、慢道602公里,人均绿道现有长度达到了1.28千米/万人。全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6类26处,其中自然保护区4个,地质公园2个、森林公园7个、沙漠公园1个、湿地公园9个,风景名胜区3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公共绿地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增加生态福利的同时,加大特色干杂果经济林发展力度,持续提升干杂果品质和品牌效应,实现生态惠民。2023年渭南林业总产值达到241亿元(含韩城)。

全民参与植绿护绿  厚植秦东生态底色

绿色需要全民守护,这几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定期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外,还利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科普e站等平台开展生态科普宣传工作。目前,渭南市利用陕西全民义务植树网运营了35个“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其中实体参与项目27个,网络捐资项目8个,筹集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植树和村庄绿化管护,4000余人通过网上报名形式实体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如今在秦东大地植树护绿已经蔚然成风。

以绿色发展为基础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修复

今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开展秦岭整体规划修编,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2100亩。加快黄河西岸、渭河沿岸生态带建设,加强渭北旱腰带生态修复。全面治理大荔沙化土地,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0%以上。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一树一策”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完成营造林35万亩。深入谋划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探索统筹全域治理新路径,厚植渭南生态底色。

如今渭南这个黄河与秦岭相恋的地方,正努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奏响创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新乐章。描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渭南生态新画卷。

稿件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王娇

复审:张涛

终审:陈伟

编辑:王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