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你有“电话恐惧症”吗?

发布时间:2024-01-30 21:52:03

你听到电话铃声会紧张吗?


看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疑惑,接电话不是生活中最常规、最不起眼的小事吗?可是,对于一些人而言,接打电话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最近,“电话恐惧症”在许多网友中引发共鸣。

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微博投票显示,六千余人选择了会对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感。虽然这一调查不一定具有普适性,参与者往往也是网上冲浪的年轻人,但仍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有一定的人群曾经或正在有这样的经历:面临着电话铃声传递的焦虑。

什么是“电话恐惧症”?大概可以总结为对拨打或接听电话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尤其在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人喜欢私事用社交软件,公事用邮件、办公App等,唯独对接打电话有着恐惧和警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给自己贴上“电话恐惧症”的标签。

“电话恐惧症”,恐惧的是什么?网络上不少人分享自己的恐惧原因,铃声一响,就开始了太多的脑补。有人嫌电话耽误时间,有的则怕尴尬、怕沉默,有人怕加班、怕出事,还有人怕诈骗骚扰。本质上,令人恐惧的不是铃声,不是接打电话本身,而是对来电背后的人和事感到压力。


有的人曾经在过往的通话中,有过不愉快的感受,所以才会在电话铃响起时,产生了内耗情绪。铃声一响,接通的有可能是个“电话盲盒”,电话里的内容,是完全未知的,是不可掌控的。对于一些电话“社恐”而言,文字聊天可以躲在屏幕背后思考,电话一接,时间和精力都要聚焦在通话本身上,对私人空间入侵感很强。有时候对话内容说得好像足够多了,却不如一个表情包更能表示清楚态度。

与面对面说话或视频交流不同,打电话看不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缺乏非语言线索,人们无法从语言信息之外得到更多对方的反馈,从而也就没办法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同时,打电话从社交节奏上显得没那么柔和,即时且直接,缺少时间上和思维上的缓冲,无法呈现一个更“完美”的人设,还必须在语言上快速作出决策。因此,电话的这些特征强化了一部分人内心的不安全感。

在《倦怠社会》一书里,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这样写到:“如果缺少那种‘隔绝的本能’,那么人类的生存便成为一种烦躁不安、过度活跃的反应和发泄活动。纯粹的积极性只会扩展已存在之物,而要真正转向他者,则需要否定性的停顿。”

预先对社交效果期待或失望,都有可能进入“电话恐惧症”的困境。没有人不渴望简单而纯粹的通话,正因为电话的不可预测性,有些人会感到无所适从。每个人的社交边界深浅各异,也可以将对通话恐惧理解为对自我边界明晰后的一种社交隔绝心理。联想身边,这种社交症候貌似也更多聚集在年轻群体中。那些“玩不转”社交软件的老年人,拨起老友的号码,接通第一句“最近还好吗”,还是会被温暖到。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中,其实任何状态的出现都不足为奇。因此,关于“电话恐惧症”的探讨,不必赋予其过多的价值评判。我们剖析这一现象,去了解当代人社交的心理表征,也是对社交中的自我进行内寻。

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算起,不可计数的信息和情感穿梭于电波之中。今天,沟通的途径足够多元,有太多种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无论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然坚韧。人们在一些时刻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需要那不经修饰、直截了当的情感抵达,更需要某个听到会瞬间心安的声音。

或许,听到电话铃声时心里想的是“啥事儿啊微信说呗”,而接通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与问候时,心里的话就变成了“以为早已习惯‘有事儿说事儿’,没想到接电话的感觉还挺好”。

 来源:央视网综合光明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