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非遗 展同州传统文化魅力

2019-10-28 15:45:55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记者:林华)10月28号上午,融媒体大型直播——“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渭南非遗文化直播周第五场---大荔专场,邀请大荔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瑞、大荔碗碗腔传承人王进发、朝邑剪纸传承人王小侠、大荔面花传承人聂秀芳及其孙女王丹一起走进直播室展示非遗技艺。

王瑞馆长介绍说,2008年大荔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面花之乡”; 2018-2020年度“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面花之乡”,非遗项目名录位居全省前列。大荔县成功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1项,省级保护项目11项,市级保护项目33项,县级保护项目21项。目前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0人,市级传承人72人,县级传承人22人。

碗碗腔是中国民间古老艺术的活化石。它源于陕西东部流行的民间灯影戏的音乐唱腔,于1956年开始由灯影戏搬上大舞台,形成了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特殊表演程式,碗碗腔音乐唱腔细致缠绵、委婉动听。它见证了一个小剧种从几个人的皮影班社演出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地方戏曲大剧种的繁衍历史过程,再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成果。

大荔碗碗腔传承人王进发今年76岁高龄,他15岁拜师学艺,艺龄已经超过60年。这些年,王进发始终把大荔碗碗腔的保护传承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目前已经收了四个徒弟,有的学打碗碗,有的学拉硬弦。这样的“传帮带” 使碗碗腔真正得到了传承。

“正式的碗碗腔演出,乐队最少需要有五个人,每个人都要会操纵五样乐器,一曲弹唱下来,又是弹琴、又是敲锣、又是打鼓,非常热闹。” 直播中,王进发老师介绍了大荔碗碗腔的唱腔和演出人员的配置要求,并现场拿起月琴表演了一段,唱腔委婉细腻、入耳动听。

朝邑剪纸是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吸收当地皮影戏中的人物及场景造型,以侧面人物为主,舍弃了皮影中的繁密装饰,突出线条美与人物的情态美。直播中,传承人王小侠老师现场剪出了栩栩如生的“莲生贵子”图像。同时还展出了自己的得意作品《毛主席头像》和《皮影剪纸》,引得现场嘉宾连连称赞。

聂秀芳是大荔面花的传承人,她所在的大荔县阿寿村,人们把面“塑”成了建筑,用指尖捏出了一个个“新世界”。说起大荔面花的特点,聂秀芳头头是道,大荔面花按用途分为时令面花、喜庆面花和祭祀面花,借助刀、剪、针、梳等工具,汇集揉、捻、捏、搓、点等多道工序,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戏剧人物、各种动物和建筑。

聂秀芳老师的孙女王丹现场用面团,不一会儿就捏出小鱼、小鸡等造型,形象生动逼真。

本次融媒体大型直播活动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渭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1026渭南新闻广播承办,通过1026渭南新闻广播、渭水之南、华山网同步直播。

审核:刘莹


编辑: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