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富平县到贤镇:发展“一村一园”新模式 助推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18-01-02 08:52:23

今天(12月8日)上午,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走进富平县,在听取了富平县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后,省市媒体记者第一站来到了到贤镇,实地采访感受该镇带领群众发挥产业优势,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索出的一条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据悉,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到贤镇借助园区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群众不断高涨的产业发展劲头,发挥“支部+”优势,把抓党建与促脱贫深度融合,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挥产业优势,千方百计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实施“两个全覆盖”。

创新“支部+”群众要致富 党员干部来探路

“今年真的尝到葡萄‘甜’了。”纪贤村贫困户辛克兴说,在司书记的帮扶下,今年种了5亩葡萄,每亩纯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照这样的收入,我家脱贫在望了。

辛克兴所说的司书记是到贤镇纪贤村支部书记司龙昌,他先行先试,种植了100亩葡萄,研究种植技术,开拓葡萄销路。并带动村上8名党员发展葡萄产业。脱贫攻坚过程中,村上党员干部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他们的鼓励和扶持下,村上已有2户贫困户开始发展葡萄产业,每亩收入8000多元。为12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这只是到贤镇抓党建、促脱贫,开展“党旗映红葡萄园”主题活动的一个生动实践。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到贤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在全镇发起了“党旗映红葡萄园”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广“党支部+贫困户”模式,把抓党建与促脱贫深度融合,脱贫阵地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把党员致富带头人中的村组干部培养成村支“两委”负责人,打造出了一支既能自己致富、又能带动致富的党员干部队伍。

到贤镇新盖村支部书记李军峰、西仁村支部书记李彦峰、东任村支部书记张彦武等9名村支部书记,积极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创建了9个书记示范园,并通过园区解决了64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成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与此同时,广大党员也积极响应,纷纷参入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建种养殖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全镇产业脱贫的排头兵。

“我现在是既有租金,又拿薪金。”纪贤村贫困户司长运对现在的收入很是满意,他说,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妻子又有病,原来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村上党员带头发展葡萄种植后,他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了,一年流转费4000元,现在又到园子打工,一天80元,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确实很满足了。

“发展有产业基础,脱贫有组织保障”到贤镇党委书记王耀武说,我们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产业铺路的抓党建促脱贫思路,通过支部带动产业链、党员帮扶贫困户的方式,让群众得实惠,让干部受锻炼,促进了党建与扶贫的双赢。

立足资源优势下足工夫   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

一条条道路在园区延伸;一片片果园在大地上铺展;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红的苹果、紫的葡萄、黄的酥梨,迎风摇曳,似在诉说着老百姓的致富梦已变成现实。

在脱贫攻坚战中,到贤镇依托园区产业资源优势,全面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把黄土地打造成“金土地”,实现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探索“产业+贫困户”的脱贫新路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致富能人等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的“最后一公里”,千方百计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上,让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参与经营等多种形式增加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在科农中哈苹果友谊园,记者看到园区内道路笔直平坦,整齐划一的路灯林立路旁,水肥一体化滴管涌出条条水柱洒向果树……到贤镇镇长刘军弟介绍,他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好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打好先锋。只有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持续发展,才能让镶嵌在产业链上的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到贤镇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主要举措,积极破解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全方位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园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该镇已建成到贤现代农业园区和中哈人民友谊园到贤苹果示范区两大核心园区,辐射带动全镇建成以葡萄、苹果、酥梨、桃种植为主的“一村一园”15个,园区面积达到37000亩,产业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8.1%,基本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园区。

“园区除了引领产业发展外,关键是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刘军弟说,园区内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到贤镇东仁村致富能人党满盈在葡萄核心区流转土地560余亩发展设施农业,在园区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刻意向贫困群众倾斜,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还将30亩葡萄园和15亩桃园重新发包给5户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种植,对这些贫困户实行长期帮扶。党满盈说:“为提高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幼园期没有收益时,园区按月发给承包者工资,果树挂果有收益后,再与承包者三七分成(承包者七成,园区三成),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在园区承包了2.5亩果园,不仅现在能拿工资,果树有收益了还能‘分红’。”到贤镇东仁村西刘组贫困户杨平莲面对如今自己既拿“薪金”又能“分红”,既是“工人”又是“股东”的身份,很是满意。

该镇惠店村盼丰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连片种植小麦1000亩,贫困户的土地按照每亩800元的流转费入股并实行分红。在当好股东的同时,以劳动力的形式再次入股,实行二次分红,有效解决了该村15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富平禾生源生态农业公司在到贤葡萄核心区,发展葡萄种植1200亩,将现代农业同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相结合,通过酒店和园区解决了45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郝海阳返乡在牙道村发展养殖业,成立富平县远企奶牛养殖合作社,建立了整套生态养殖系统,实现无公害养殖。目前存栏奶牛430头,年利润200余万元。在郝海阳的带动下,该村周边4个组的奶牛养殖业从2013年的40头,增加到现在的300余头,解决贫困户就业32人。

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挥电商、现代物流优势,支持物流企业在到贤建立网点,目前建立各类物流快递网点24个,覆盖12个村,年累计销售葡萄、苹果酥梨等800余吨,拓宽了贫困群众的致富路子。

“两个全覆盖”扶贫“接地气”  脱贫有“底气”


“如果没有政府的帮扶,我盖不起这样的好房子。”站在刚刚建好的房前,到贤镇惠店村的张永峰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今年已82岁的张永峰,家里只有他和儿子两口人,儿子患有精神疾病,是惠店村典型的精准扶贫户。他住的房子,还是20世纪70年代祖上留下的土坯房。每逢阴雨天气,房顶的泥土就会跟着雨水哗哗往下掉,接泥水的脸盆、水桶摆满整个屋子,从屋里向房顶看,多处透亮就像开了“天窗”。

在扶贫过程中,帮扶干部根据老人家的实际,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再加上老人自己的1万元,牵头为其盖起了新房。看着崭新的房屋,老人心里乐开了花。

到贤镇立足扶心扶志,从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抓起,对贫困户住房进行修缮,改善人居环境。依托主导产业,扶持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发展种养殖小产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扶贫帮困的成效,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脱贫底气。

看着眼前二十多只活蹦乱跳的奶羊。到贤镇西仁村贫困户徒金民心里充满了希望。徒金民家庭因残因病致贫,家庭收入较低,务工也处处艰辛,他便思考着回家养羊。帮扶干部了解到他的想法后,积极主动联系协调,找人给他做技术指导,并帮扶他2只羊,扶持其发展养殖小产业。在政府和各方的帮助下,目前他已发展到20多只羊。养羊,成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导产业”。

“只要勤快、常给羊洗澡、定期按时打疫苗,羊就不容易生病。”徒金民说,养羊是个技术活,很艰苦,得天天围着这群“宝贝”转,但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小羊,心里充满了希望。

到贤镇惠店村贫困户何茹家庭只有她和女儿两人,女儿在上学,家庭日子较为困难。根据她家的实际,帮扶干部送来了2只羊,加上原有的3只,5只羊每天卖羊奶能收入30多元。同时,还把他家里里外外粉刷一新,硬化了门前路面。协调护林员岗位,每月有固定收入500元。家里的2亩土地也流转到了园区,每年流转费1600元。说起扶贫帮扶措施,何茹高兴地说:“该享受的政策我家都享受了。真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扶持我们脱贫致富,我也坚信,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到贤镇党员干部迈着铿锵的脚步,在脱贫大道上砥砺前行,下军令状、吹冲锋号、啃硬骨头,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华山网记者郭彦辰 通讯员:王腊梅 田丁虎

编辑:望江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