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临渭区贫困户老刘的小幸福

发布时间:2018-08-24 06:41:49

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笤帚,到坐在家里订单源源不断;从透过屋顶能看到星星,到住上崭新的平房;从不懂养殖,到建立起家庭立体养殖新模式……两年里,临渭区故市镇东屯村贫困群众刘长武实现了华丽“转身”,用双手缔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住上新房心头乐 
  8月16日,恰逢扶贫工作日。记者在64岁的贫困户刘长武家里刚坐定,便见到前来看望他的包联干部——故市镇党委书记王乐。“王书记,你来啦,看我新换的红大门咋样?我要好好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咋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刘长武热情地拉着王乐的手闲话家常,不时摸摸自家墙壁、瞧瞧卧室、看看厨房。 
  两年前,王乐作为包联干部第一次见到帮扶对象刘长武时,刘长武对他却是不理不睬。原来,刘长武的妻子是残疾人,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出嫁后照顾妻子的责任就落在他的身上。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家里种植的3亩小麦和玉米,生活的不如意让刘长武有些自卑,对帮扶也十分抗拒。 
  “我第一次来到刘哥家时,刚下过雨。他家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漏水,房子很低,也很黑。刘哥和妻子拿盆往外一盆一盆运水,这个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王乐告诉记者,“躺在床上看星星”是刘长武家的真实写照。 
  家像样了,人才有奔头。为了改变刘长武的居住环境,王乐没少操心。经过多方奔走,王乐为刘长武先后争取到两次危房改造基金共4万元。今年年初,刘长武的新房全面落成,他喜气洋洋地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新盖的几间平房窗明几净,听着周围邻居的一片赞叹声,刘长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笤帚“扎”出致富路 
  家里焕然一新,可刘长武的经济来源在哪? 
  一次偶然的聊天中,王乐得知刘长武有一双巧手会扎笤帚,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镇上卖笤帚。因此,王乐便一边联系临渭区的老手艺人对刘长武进行培训,让他的笤帚更加“商品化”,一边联系镇上单位帮助销售。“我一天能扎4把笤帚,每把卖20元,由于笤帚质量好,回头客还不少呢。王书记推荐后,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收购,仅扎笤帚这一项,年收入7000多元。”刘长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扎笤帚都有哪些工序?”记者问道。 
  “选好高粱糜子,平整后进行修剪,然后用铁丝勒紧,最后就是成品。”说起扎笤帚,刘长武如数家珍。他顺手拿起身旁的高粱糜子开始制作,只见他娴熟地把一根根散乱的高粱秆捏在手中,左右穿插,大约30分钟一把实用的笤帚就制作成功。“这个红大门就是我用卖笤帚的钱添置的。”刘长武指着明亮的红色大门自豪地对记者说道。如今,他不用走街串巷叫卖,在王乐的帮助下,临渭区爱心企业、单位上门收购,每月能销售30把左右。 
  除了笤帚,刘长武家里还有个小型立体式养殖圈舍。以前刘长武家里养着鸭、鸽子、兔子等家禽,由于不懂技术,家禽满院乱窜。为此,王乐请来故市镇畜牧站技术人员教他养殖知识的同时,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个立体式小型养殖圈舍。同时,争取了小产业和人居环境两个全覆盖改善项目资金1.5万元左右,让施工队按照设计的图纸为刘长武改造了5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圈舍。如今,兔子、鹅、鸽子被分三层养殖在后院的圈舍里。“这样一规整,我的肉鸽长得比以前胖多了,繁殖的也快。一只能卖到20元,一年下来也能落3000元。”刘长武说。 
  对于下一步生活规划,刘长武的想法很朴实:“王书记给我联系了一家爱心企业,送来一套崭新的家具,沙发、床、衣柜甚至窗帘都置办好了。我就想着自己再多努力下,靠着手艺和养殖,给我儿子把媳妇娶了。” 
  脱贫是“等、靠、要”,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刘长武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回答——依靠双手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小幸福。(记者:惠晓翠 通讯员:王秋萌  来源:渭南新闻网)

编辑:马艾莉

0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登陆(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