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改革开放40年 农耕工具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8-11-05 20:07:06

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近多年来流行这样一句话,“过去种地全靠人,费神费力费时间, 如今种地是机械,轻松方便省时间。”我想,对于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的农民来说,这就是农耕生产工具变迁中最好的变化印证。在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有一个农耕博物馆,一听这个馆的名字大家脑海就会浮现出多种记忆当中的农耕工具的画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看看实物,了解一下农耕生产工具的一步步变迁。

这个农耕博物馆的主人是71岁的弥自成,他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提起农耕工具来他头头是道,但对于80后的记者来说,这些农耕工具部分认识,但总有那么几个是我们记忆中的空白。

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1组  弥自成:你进到这里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这些,你看看,还有哪些不认识的我给你说。

记者:那咱农耕这一块的生产工具都有什么?

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1组  弥自成:农耕就是从开始犁地,收割,一直到粮食储存全部都有。

弥老种了一辈子的地,这些农耕生产工具是跟随着他一起走过来的。在他的心中,这些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耕工具现在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村民们都知道弥老爱好收藏,经常隔三差五来串门,时常看看他新收藏的宝贝,聊聊和农耕工具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收麦子的刃镰又让大家回味起来从事农耕的年代来。

蒲城县罕井镇南白堤村1组 姚宝顺:这是过去穷汉家用的,借这个形状,卡上两个卡子,弄个这,后面弄一个桐木,这就是最初,穷人用的收割工具。

在过去的年代中,今年的收成如何,怎么方便地称算,当时升子、斗子可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在弥老的博物馆中就收藏了七八个各地造型不一、称麦子的容器。

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1组  弥自成:这就是农村家常用的一种容器,这十升一斗,这就是平时农家屋里借个米。面就拿个升子,这一下子就是三斤,这十升就是一斗,现在不用了。

收麦子的刃镰、计算粮食的斗子,大家都看见了。在当时生产工具匮乏的时期,如果谁家能有这样一个种植生产工具都算得上是富人家了。

蒲城县罕井镇东党村5组  曹晓明:这是咱们种庄稼的耧,这可以种小麦,种谷子,种菜子,种豆子,都可以用这,过去有牲口的人拿牲口拉的,没有牲口的话就是拿人拉,过去有个顺口溜,“脚踏土地手扳耧,盯住斗子看稀稠,”

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播种机,这个“耧”似乎太不起眼,可在当时,弥老说有点本事的人才能掌控得了这个生产工具,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正是因为有了它,才逐渐的发展到今天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工具。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生产工具:犁地的犁,织布机,纺织机,删麦子,都已经是“过去时”了,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弥老这一辈人的眼中,改革开放40年,这是他们这一代人体会最深,变化最大,前后对比最为明显的一个伟大时代。

蒲城县罕井镇南白堤村1组 姚宝顺:老弥是我的一个好友。 我们这一代人真幸福,首先经历了农耕文化,紧接着经历了机械化,完了以后现在正经历着信息化,还正面临经历着一个半智能化时代,这都是建国以来党给我好处, 时代的发展。

从人工割、打、晾晒麦子,到现在把直接干净的麦粒收回去,这中间省去了诸多环节和时间,更提高了从事农业发展效率,这中间,农业生产生活工具的创新、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1组  弥自成:你看这割麦子一直到犁地很原始,很费劲很费时,现在就是机械化把这些都代替了,甚至社会在发展下去,后辈人就不知道农民怎么种植粮食的,还以为粮食一直都是机械化,当时我办这个博物馆就是把这些都保护下来,这是咱们祖先的创造,智慧的显示,教育后辈人,有这些工具才能发展到今天的机械化。

耕地机犁地,无人机施肥 ,收割机收麦 ,如今家家户户的夏收秋播都已经是这样的场面了……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传统的农耕方式已被改变,过去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弥老珍藏的诸多农耕工具,却犹如一幅由实物组成的历史画卷,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发生的深刻变迁。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农家四季》栏目

编辑:唐蓉

初审:王杰

审核:王艳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