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赓续 文化传承 喝彩十四运】非遗魅力之大荔面花(省级)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基因赓续 文化传承 喝彩十四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项目简介

2007年5月“大荔面花”获批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县以“大荔面花”项目荣获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面花之乡”和“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1年再次以“大荔面花”这一特色民间文化艺术蝉联2021年—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药王庙》祭祀面花参加陕西省非遗日面花大赛荣获一等奖

大荔面花俗称“礼馍”、“花花馍”,广泛分布于大荔县境内及周边各县,以大荔县为代表。面花渊源,与当地先进发达的传统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据清乾隆《大荔县志》记载,“本邑农民素种小麦、豆类、糜谷。”民国时期,仍以小麦为当地主要农作物。《大荔县志》(1994版)记载,“粮食生产,历来居本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尤以小麦著称。”

喜庆面花-花糕

优质的小麦生产和悠久的饮食习惯,为当地面花制作长期延续传承打下了良好基础。面花是用小麦磨制的上乘面粉经过和面、发酵、揉面、捏花、做主体、蒸制、组装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完成。按用途可分为时令面花、喜庆面花和祭祀面花三大类。一年四时八节用的花馍有花、鸟、虫、鱼、猪、鸡、鳖、狗、蝙蝠、青蛙、人物等,造型古朴,做工精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集寓意、审美、食用为一体。凡用于婚礼、丧葬、祝寿、婴儿满月等方面所送的花馍,按亲属远近均有一定套数和规格,以表达人际关系和友谊交往的深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节令面花-老虎糕

大荔面花艺人们充分利用面粉特性,采用揉、擀、切、剪、压、扎、贴、插、蒸多种技艺,继承传统的造型观念,保持着原生态的制作方法,充分发挥面质材料的特性,经验丰富技艺成熟,使大荔面花达到了美伦美奂的艺术效果。在大荔祭祀面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羌白镇阿寿村的大型药王庙祭祀面花群阵,药王庙祭祀面花依照古药王庙建筑格式,逐件生捏熟蒸组合而成,分为《药王庙》、《药王洞》、《牌楼》、《戏楼》、《蜗牛山》、《转轮伞》等二十多件,古态雄风,使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阿寿村药王庙祭祀面花,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架子”(骨架)将各部分连接组装,造型高大雄伟、别具一格。

《药王庙》祭祀面花

药王庙祭祀面花之《庙门》

药王庙祭祀面花之《牌楼》

药王庙祭祀面花之《蜗牛山》

药王庙祭祀面花之《转轮伞》

大荔面花融合了当地传统剪纸、刺绣、建筑等民俗文化元素,装饰纯粹、表现夸张、个性鲜明,是地方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当地群众聪明智慧的结晶。

文化意义

大荔面花广泛用于人生礼仪、四时八节、丧俗及祭祀等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并有活态传承的特点;

历史文化价值:大荔面花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可以从其发生、发展演变了解渭北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及社会发展。

民俗研究价值:面花的内容、造型、寓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每件作品都有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表述祈祷、祈子、辟邪、求平安等民俗观念。

制作技艺价值:大荔面花运用面质材料的特性,采用独特的揉、擀、压、剪、扎、复合、组合等多种技艺制作,尤其是药王庙祭祀面花创作过程中使用“架子”创造出了建筑面花的造型特点。

艺术欣赏价值:大荔面花融合了当地传统剪纸、刺绣、建筑等民俗文化元素,装饰纯粹、表现夸张、个性鲜明,是地方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反映。

情感交流价值:当地农村送面花的习俗一年到头不断,四时八节、人生寿、红白大事都要蒸花馍、送面花,既是礼仪,又是食品,是沟通感情的最好礼品,增进了亲族之间的感情维系。

来源:大荔县文化馆

编辑: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