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去渭南博物馆看古代的多功能笔记本——象牙笏板

发布时间:2018-11-13 14:36:41

象牙笏板。 资料照片

收藏在渭南博物馆的一件明代象牙笏板,长54.5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5厘米,品相保存完好,属于国家三级文物。表面经过抛光处理,整体光滑微弧,有类似木纹的纹饰,纹理清晰,细密均匀,形制古雅;象牙质地细密,包浆肥厚,颜色泛黄。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不了解笏板。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上朝时,文武百官整齐地排列在朝堂上,手拿一块板,这就是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工具。

为什么把它称为“多功能笔记本”呢?因为古时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持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说:“笏,忽也,备忽忘也。”也就是说,笏是备忘录,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录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玉藻》中给出了笏的进一步阐释:“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意思是说,凡是要在国君面前指指画画说明问题时,要用笏板去指;凡是要到国君面前接受命令时,要写在笏板上。

笏板最初为记录之用,因为那个时候尚无纸张,人们记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写在竹木片上。狭长的写字竹片、木片叫简;宽厚的竹片叫牍;随身携带的竹、木牍则转称为笏,官员们在朝廷上使用的则称为朝笏。

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要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秦汉之后改变形式,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东汉时期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张已逐步成为主要记录载体,但是笏板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官员们的长期使用,使得笏板逐渐成为中高级官员官阶和地位的象征。

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笏板基本只是官阶礼仪之用,记录的实用价值已经没有了。倘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大臣朝见天子时,要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眼睛不能乱转,更不能直盯着皇帝启奏事情,要双眼望着笏板,用以表达对天子的敬意。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和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板,加之习俗及礼节上的差异,笏板便逐渐被废弃不用了。

在历代笏板中,象牙笏一直为较高官阶的官员所用。象牙为什么如此受到尊崇?除了象牙本身光洁如玉的物理特性外,还因为古人对象的认识。据说象为“瑶光之星”,只有在国泰民安的时候才会出现。象又是富贵、地位的象征,因为象体大力壮,性情温顺,行为端正,知恩必报,故而被称为“兽中之德者”,深受人们的喜爱,它象征了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吉祥富贵。因此,象牙也就成了笏板的重要材质之一。

笏板原则上一个人只用一个,但是如果公务繁忙,就可以多用几个。笏板多了又拿不下,就得准备一个袋子装着。一个大臣背个口袋,到处走也不好看,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随从背着一起上朝。从古代开始,就有了“移动小秘书”。

笏板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了从实用到礼仪的嬗变。随着清朝的建立,失去使用价值的笏板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能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收藏在渭南博物馆的这件明代象牙笏板,整器做工精细,线条流畅,粗狂洒脱又不失细腻柔和,包浆油亮,无疑是经历了长久的摩挲,是一件颇为难得的艺术精品。(本报通讯员 黄琳堰 记者 郭青)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