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陶鹰鼎 国宝中的国宝

来源:华山网

当今大家见到的鼎基本都是铜鼎,也就是说是金属做成的。然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无数国宝级文物中,其中有一件出土文物是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陶鹰鼎。

这件陶鹰鼎(又称陶鸮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塑艺术品,高36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只蹲踞的鹰,体态丰肥,两翼微微撑起,两足敦实有力,宽扁的鹰尾下垂落地,与粗大的双腿做成陶鼎的三个支足,构成“三足鼎立”。鼎的腹部塑为鹰强壮的躯干,器口开在鹰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鹰头,其尖喙和双目极形象。圆凸的眼睛正视前方,炯炯有神,增添了威猛之势。

陶鹰鼎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孙庄行政村太平庄。国家博物馆的刘钧评价说:“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陶鹰鼎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参展的64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再没有出过国。目前,中国共有国家一级文物五万余件,陶鹰鼎可谓是国宝中的国宝。

鼎作为一种炊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尤其是到了进入青铜时代,礼制的出现使得人们赋予了鼎更多的意义。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周天子祭天时应该为九鼎八簋,诸侯王一般为七鼎六簋,此时的鼎已经由实用器演化成为了一种礼器。到了秦汉时期,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这样的成语里面我们也知道了鼎象征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力,东汉之后,鼎的形象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西周时,今华州区属于畿内,称为“郑”地。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封其弟友(郑桓公)于郑地,建郑国。春秋初,郑国东迁,此地后为秦国所有。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秦国在此设郑县,是全国最早设县的县份之一。南北朝时,北魏孝昌二年(526)在郑县设东雍州,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改东雍州为华州,辖关中东部数县。元朝时,省郑县入华州,郑县建制撤消,其境由华州直辖。清朝乾隆元年(1736)以后,华州不再领县,中华民国时,于民国二年(1913)2月,改华州为华县。新中国建立以后,华县建制延续。201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华县撤转为渭南市华州区,并于2016年1月22日由渭南市委、市政府授牌正式设立。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