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网

陕西渭南网络电视台

人水和谐共生 建设宜居临渭 ——关注临渭区渭河治理工作

发布时间:2017-07-21 20:16:28

(记者:颛欣怡)渭南作为地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以当时的县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渭南一直与渭河有着分不开的关联。现在,渭南的地势也以渭河为轴线,依水而建。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不仅为两岸的居民提供着水源便利,也会因为汛期水位骤涨,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就这样,千百年来,渭河两岸老百姓的生活和这条河紧紧的交织在一起。临渭区作为渭南的中心城市,坐落在渭河冲击平原上,随着利用渭河、保护渭河的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正在让这条“母亲河”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临渭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有效耕种范围广,每年都要产出相当数量的粮食供人们食用,交易,储存。每到夏季,灌溉所需的水变成了农民翘首以盼的希望。今年6月上旬,陕西降水偏多,小麦在成熟期大面积倒伏,导致临渭区夏收和玉米夏播推迟,正所谓“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进入7月后,由于长时间没有降雨,特别是近期连续多日超过40度的高温天气,致使旱情快速加重,夏种玉米旱情严重,目前,抗旱保苗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农建办副主任 雎浩:6月下旬以来,我区气温持续偏高,最高温度创10年之首,降雨比常年平均偏少2到5成,河水来源也普遍偏少,咱渭北塬区伏旱显现,并呈现发展态势,塬区部分水库池塘出现干枯,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临时饮水困难,目前临渭区受旱面积20万亩左右其中重旱有5万亩。

在临渭区各地,二水浇灌正在进行,源源不断的水从渠中流向农田,农民也趁着这个机会给农作物进行了施肥,一切都井然有序。

官道镇村民:这是浇第二水,今年比较干旱,第一水就是六月十五六号,第二水就是七月十七八号,等于说是一个月浇一回。二水浇的很及时。

记者跟随水务局来到了位于临潼区油槐街办境内的交口抽渭一级站渠首站,这里距离渭南市22公里。作为交口抽渭的渠首站,承担着灌区126万亩农田的抗旱灌溉供水任务。

交口抽渭渠首站站长 程晓荣:咱现在呆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渠首枢纽,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闸阀。这个就是起着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在汛期的话把这个洪水和咱的设备进行隔离,第二个就是在灌溉需要的情况下咱可以把这个闸阀、闸板打开以后,这水可以供给机组附近,,完成咱们的抽水需要。

渠首管理站作为交口抽渭灌区最重要的一级取水站,而这个修建于1960年的治河工程所采用的无坝式引水方式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一样,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今年6月15日,渠首站正式开机抽水。

交口抽渭灌溉科科长 韩延安:咱们交口灌区从咱6月15号开机以来,已经连续运转33天,目前渠首引水流量已经达到了7千5百万厘米灌地是76万亩,特别是咱临渭区境内这50多万亩玉米葡萄等经济作物全部得到了普灌一水,(现在)已经开展了葡萄的二水。

和部分玉米的二水灌溉,据了解 截至目前咱在全省10万亩大型灌区灌溉的引水中咱交口引水的量是最大的,咱灌区群众也是普遍反应良好。

交口抽渭渠首站作为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第一站,将渭河的水从这里抽进来,通过事先修好的水利设施流向了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阎良、临渭、蒲城、富平、大荔6个县区28个乡镇,设施灌溉覆盖面积126万亩。这里就像是一颗不断跳动的心脏,不断将水源首先运送至灌区的各个二级抽水站,在这里统一将水源管理划分至各干渠,最后通过支渠进入农田。

临渭区管底抽水站站长 刘越:后期计划近期还是玉米,玉米刚好到第2次用水,计划是到近期加大流量到7月底至8月上旬,争取把灌区所有作物普灌一遍。

官底镇村民:那个渠水进水一两天就结束了,但是水流很方便,那个经济条件都还很可以。

多年以来,临渭区很大一部分用水都依赖于渭河,但在夏天,由于渭河中下游容易出现集中降雨,导致夏季洪灾频发,虽然临渭区已经铸造了堤坝,但堤防虽然排走了洪水,也带走了水资源。再加上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河流的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做好境内的河道治理,也就成为了临渭区党委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

河道采沙,一直以来是破坏渭河河道的重要原因。无序挖沙,一方面影响防洪安全,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河势稳定。今年4月,临渭区水务局联合河务局、渭河治理办公室、向阳派出所等多个部门,联合对渭河淹头村段非法采沙偷沙行为进行打击。对于非法采沙行为,执法人员借助破拆工具对采沙船只进行切割沉船处理。

区水务局干部 李鹏:你现在说多长时间能把它弄完,说最短时间。

沙场老板:二十天。

区水务局干部 李鹏:二十天太长了,现在我给你说,你先把架子一落,统一把架子一落,再把你这船一分割,向滩外先弄,现在没有那么长时间,只能给你15天时间。

除此之外,相关单位还共同组建了巡逻队,白天和夜间不间断巡逻,严厉打击非法采沙、运沙行为,不仅关闭了沙场、而且封闭了运沙道路。

如果说河道治理是渭河保护的直接工作内容,那么,把治理工作和涵养水源、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则让渭河焕发出了美丽迷人的青春。

渭河河滩整治就是这样一项工作。长久以来,渭河河滩由于是盐碱地,农民种庄稼没什么收成,种经济作物容易被水淹没,所以这里一直处于荒废状态,临渭区水务局在首先在框架性规划的指导下先动手种植了一大批荷花进行先期培育,在这期间加强管护,及时整理地容地貌,营造了渭河格桑花海的自然景观;再根据地形地块,依托田间原有旧道,充分考 虑游人方便尽兴安全,因陋就简,稍加改造,合理规划整修观景路网体系,初步形成休闲性低成本景观环境。

临渭区渭河治理办公室主任 李鹏:然后通过这两年种植的 这个群众

在附近转 健身都能达到双赢,作为防洪来说 作为景观来说,达到了这种(双赢)效果。

不但如此,在渭河城区段北岸堤顶路面,结合堤防绿化工程,建成了全长25.16公里,堤顶宽30米,沥青路面15米,双向4车道的宽阔道路。北大堤堤顶绿化工程共栽植乔木22308棵,栽植灌木29203株,栽植各种花卉5.9万平方米,种植白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等护坡植物24.8万平方米。南大堤堤顶道路修建了13个生态水泡和12个亲水平台,还配有儿童乐园和服务设施。整个50公里长的渭河渭南段两岸,随着几十个全民健身广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的建成投入使用,已经成为了渭南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对于河流的治理利用,多年来,政府始终从国家层面给与了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河长制正式开始推行。临渭区区委书记为渭河临渭段区级河长,临渭区区长刘宝琳为沋河区级河长,渭河以及沋河所流经的村镇也均要设立河长,这样层层落实,将河段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将河道治理好,避免了过去推诿或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如今,水利的命脉作用正在扩张延伸,不仅体现在农业发展上,还体现在工业、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过去单纯的、刚性的、单一的治水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治水创新势在必行。在临渭区,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实现了蓄水调水、农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统一, “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于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