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影 沐浴阳光 ——关注临渭区帮扶残疾人工作
(记者:颛欣怡)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和普通人相比,身体上的不足让他们的人生充盈着更多的挑战,生活的艰辛,四周人对他们一样的眼光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他们就是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帮残助残,是每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应有的道德品质。在临渭区,随着区残疾帮残助残工作的稳步推进,更多的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临渭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位于临渭区双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渭南市骨科医院所建立,这所康复中心中为残疾人提供了科学专业的康复评定系统和百余件康复训练设备,主要用于外伤后截瘫、骨折后肢体功能训练等康复指导,目前临渭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每年为1300人次提供康复服务。
临渭区康复中心与双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结合,不仅方便了周边村民的就医问诊,残疾人就近康复,还为一部分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中心的1楼,我们见到了中医调理门诊的盲人医生顾仙利,顾大夫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医调理师,毕业后曾在上海、南京等地知名中医康复医院工作,后来为了照顾丈夫和孩子回到家乡,在双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普通患者A:在这里做了以后觉得做的很好,做完以后觉得很舒服。
顾仙利:是双王医院给我,提供的这个平台,让我在这里就业,刮风下雨他们还用车接我们送我们,所以我感到了温暖,我也想通过我的技术,给双王社区广大人民的健康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目前双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聘用盲人医生5名。像顾仙利这样的盲人医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需要大量临床经验,这对于很多后天致残的人来说十分困难。由于残疾后,很多工作没法干,学习一项门槛低,简单易操作的手艺成了很多残疾人的心愿。
在临渭区宣化路边,新开的一家南七饸饹店里,50岁的曹爱菊正在忙碌着。,曹爱菊先前并不会做饸饹,自从十年前她遭遇一场车祸,大腿被截肢后,他的生活就变得灰暗起来,去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曹爱菊得说,渭南博斯特技能培训学校开了残疾人餐饮培训班,教的还不错,在和家人沟通并得到支持之后,她便报了名。
曹爱菊:当时就在博斯特(培训学校)学的小吃,
(学完)感觉还行,就自己开了个店,生意差不多 还能行。
顾客:因为他绿色环保,没有任何的污染,它作为火锅店的隔热垫是非常实用的,北京有几家火锅店,挺看重我们这个的,最后也和我们签订了订单,我们现在学员做的都能很快的销售。
曹爱菊所说的渭南博斯特技能培训学校是渭南博斯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成立的一所“以培训带就业,以技能促增收”的学校,学校刚开始只招收下岗职工和农民工。2015年,为了拓展残疾人的就业途径,临渭区残疾人联合会主动与渭南博斯特技能培训学校联系,希望公司能够为残疾人开设相关课程,帮助他们学习一门手艺,在双方的努力下,博斯特技能培训学校应运而生。目前,该校为残疾人长期开设有家政服务课以及草编课,残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喜好来选择。学校还专门留有一间房间摆放残疾人的草编作品,公司也会定期对这些作品进行售卖,并将收入全部返还残疾人。
渭南博斯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玲: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培训学校)大概培训了有两万三千多人,所以在这块培训培训过程当中,我们按照培训的人数来说,可以百分之八十的(学员)几乎都上岗了。
城市里的残疾人,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学习一门手艺,开店经营,增加收入,相对于机会众多的城市,在广大农村,残疾人的脱贫需要更全面细致的帮助。针对生活在农村的贫困残疾人,临渭区残联制定了以养羊和养鸡脱贫的方针,积极开展“送羊还羊”和“代养羊”工作,为每一户贫困户送去4只奶山羊和20只土鸡,对没有能力养的残疾群众由专业合作社代养。还邀请农业教授入村为村民培训养殖技术,解决在养殖中存在的技术落后、靠天养殖的问题,规避养殖风险。
阳郭镇曹沟村村民 李选安:以前都是靠笨办法靠天养羊,草好了羊就养肥了,草不好羊就养瘦了,通过这次养羊的培训,现在知道怎么科学养羊,怎么把羊养好养肥 让羊多产奶。
目前临渭区对280 名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实施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对522名基层残联康复工作者辅具专业知识培训;10名残疾人公益性岗位补贴已申请到位;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43名;为98例贫困残疾人免费开展了白内障手术;培育渭南百草坡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我区2017年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将辐射带动120人以上就业。
为残疾人进行培训,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这只是康复工作的一部分,残疾人工作中,注意启发残疾人对待工作和就业的积极态度,及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顺利融入社会,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近年来,临渭区每年还开展各项活动,增进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学习。
在第27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临渭区还成立了“生命阳光”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成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和医院医护人员,总人数1200人,他们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愿通过“生命阳光”扶残、助残志愿队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的人。在尤河公园记者看到爱和谐便民服务队正在排练节目,准备在5月21日的全国助残日上一展服务队风采。这支便民服务队是由残疾人组成,共有20多人,服务队的组织人田应波告诉记者在闲暇的时候,他们会去各个小区免费进行按摩,修理等服务。而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队希望通过活动达到更深层次的效果。
爱和谐便民服务队组织人 田应波:我们这些人有的在家时间长了不太出门,出门相当不方便,我就把他们叫出来,让他们心情更加快乐一点、愉悦一些,让他们走出家门,感受一下大的环境,还有很多很多的好心人。
残疾人工作是一个社会化、系统性工作,是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这是区残联所有工作的初衷。在全社会关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残疾人的脱贫一直是残联工作的着力点。在经过在量的走访调研后,《渭南市临渭区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渭南市临渭区重度贫困残疾人集中托养实施意见》相继出台,计划对全区范围内的215名重度贫困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减轻家庭照料负担,解脱有效劳动力;为全区5239名一、二级贫困残疾人全部发放了生活补贴及护理补贴,为18150名三级贫困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为316名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了辅助器具;不但如此,在区残疾的倡导下,政府购买重度贫困残疾人有线电视收视费试点工作已初步确定;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将在家里享受到这项实实在在的福利。
临渭区残联理事长 王安院:扶残助残是一个社会
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残联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临渭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康复 、医疗 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和残疾人需求
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区残联要充分发挥职能,创新机制扎实工作,推进全社会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使扶残助残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他们有口道不出苦怒哀乐,有眼看不见柳暗花明,有腿翻不了崇山峻岭。生活在比较贫困,比较艰苦的群体之中。然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人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磨灭消失的,任何时候都会有残疾人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认知、认同,要有一颗慈善之心、仁爱之心。残疾人不仅需要以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还需要国家对残疾人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大众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呵护,而这些更是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随着党委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更顺畅的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编辑:于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