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助流浪人员早日回家
(记者:史洋)人脸识别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身份鉴别方法,最早用于罪犯照片的管理和刑侦破案,通过精准识别,大大提高了破案的效率。而不久前,这项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我市救助管理站投入使用,助力更多的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
11月底,民政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增加了“人脸识别”模块,我市救助管理站作为首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试点,在开通识别权限后,第一时间对在我市收养的70余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人脸识别。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成人救助管理科科长 杜小谋
这次我们在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上做人脸识别的时候,就发现渭南站有一名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女性,大概年龄在50岁左右。做人脸识别以后,就发现她在甘肃被救助过一次,照片和她本人非常的相似,通过进一步的深追,看能不能把这个女性的家庭地址、户籍能找出来,及时护送返乡。
人脸识别技术的介入,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通过电脑对照片人物的面部特征进行运算分析,快速得到数据库内的匹配照片,从而大大提高了寻亲的精准率。人脸识别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是身份鉴定的必要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准确的核查走失人员的身份,并在全国的户口数据库中找出他们的亲人。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成人救助管理科科长 杜小谋
只要我们把这个照片上传上去,跟他相似度比较相近的人员,都可以从系统上调出来。以前核查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户籍信息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沟通询问、电话联系和他本人就在纸上写写画画打手势,来从中获得一些身份线索。
相比公安系统的人脸识别,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内的数据采集对象更加具有针对性。据介绍,除了那些没有在公安系统中登记身份信息的人员,市救助管理站新送进的走失人员几乎是零滞留。同时,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的广泛应用,彻底打通全国各级救助管理站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定期开展寻亲甄别,并联合各地民政、公安、教育、卫生等多部门针对不同的受助人员特征,采取多种寻亲方式,为百余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如今借助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配合DNA数据库的录入,将大大提升受助人员身份核对的工作效率,为失散的亲人们搭起团聚的桥梁。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成人救助管理科科长 杜小谋
11月份开展人脸识别应用以来,我们成人救助管理科全体干部人员进一步加大对这一块业务方面的学习,尽快的熟悉业务,抓紧时间开展人脸识别,使我们站上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及时的护送返乡。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公共教育频道《民政视点》
编辑:郝昕妍
审核:何生龙 贺维娜
编辑:贺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