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的水坡巷
水坡巷街景。记者 彭一鹏 摄
记者 王小敏
潼关古城南城墙下有一条保留了明清时期建筑的居民老街,名叫水坡巷。巷子东高西低,整体走势像一面大坡,每到夏秋雨季,雨水自东向西顺着巷道倾流而下,所以被称作水坡巷。
5月6日,记者来到这里,还听到另一种说法。水坡巷也叫血泊巷。据传,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在这一带同朝廷官兵进行过激烈的巷战,几经鏖战,兵士血流成河,所以叫作血泊巷。后来,巷子里有一赵姓大户人家,嫌其名字不吉利,故而改名为水坡巷。
水坡或是血泊如今已不可考,但是老街现在保存下来的样子仿佛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旧时水坡巷四通八达,曾经的南门楼如今已变成了一孔窑洞,只剩西巷一口出入。
顺西门入巷,沿着鹅卵石铺成的路向上,一棵形似龙状的古槐凌空横卧在7号沈氏民宅前,挡住了去路。当地人称它为“龙槐”也叫“乾隆槐”。相传乾隆巡视潼关,行至县城水坡巷中沈氏民宅门前,欣赏其庭院雅致,为作留念,故由这户人家移来此槐树,由乾隆皇帝亲手所植,后来奇迹般成活,被后世子孙保护至今。
古槐主干空心,仅剩树皮,一铁钉被钉在其中。居民们说,铁钉很有可能是以前用来拴牲口的。至于古槐是怎样空心的,他们也说不清。即便是这样,古槐依旧枝繁叶茂,堪称一景。
7号沈氏民宅是一座清代建筑四合院,东西宽10.8米,南北长28.57米。民宅坐南向北,是由前房、过厅、东西厢房和上房组成的两进院落,共14间。宅院的门楣、墙面等都是精美的人物、动物和植物为题材的雕刻,象征宅子主人的身份地位及独特的审美。
据了解,该民宅是潼关县少有的保存尚好的清代民间建筑,其原貌虽有局部改变,但其木雕、砖雕以及部分壁画保存较好,对于研究清代当地民间建筑风格,有较高的价值。
距离沈氏民宅100余米处有一口唐代古井。史料记载此井挖掘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井口呈圆形,深18米,内径40厘米,外径1.1米,井水清冽甘甜、养颜健体,无论再多的人连续担水,水从不枯竭浑浊。相传,乾隆曾在此井饮水,饮后龙颜大悦,连称“真乃灵水也,清冽甘甜。”
如今,水坡巷内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人们已经不再喝井里的水了。但是逢春节时,仍有人在此进行祭祀,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继续上行,坡面越来越陡,民宅分布在路两边的坡面上。一处叫凝瑞居的院宅格外惹眼,主人张乃民用红、绿漆把大门装扮得很是漂亮。跨门进入,院内花香浓郁,风雅别致,木雕、砖雕、壁画个个都有讲究,有孟宗哭竹、四郎探母、拐弯抹角、脚踏实地之意。房檐上的鸡和鱼,寓意着吉庆有余。
张乃民告诉记者,刚刚我们进门跨过的木凳叫下马凳,他出生的时候就有了,是他的一个奶奶结婚时下马车踏过的凳子。下马凳两旁的圆形石墩叫门当,与门当相呼应的是大门上框的一对柱子,叫户对。过去,文官的家用圆形门当,武官的家用方形门当。
张乃民说,过去像这样的老街巷有几十条,有郑家巷、李家巷、水关头巷、书院巷……现在就剩水坡巷了。
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渭河下游的老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整个县城南迁。但由于水坡巷地势比较高,一些居民不愿迁出,所以还较多地保留了古巷建筑的风貌。
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新潼关县城里建筑材料短缺,群众只得拆掉城墙、关楼。承载着老潼关厚重历史的城砖,被不断地运往新县城,垒成了院墙,埋进了房基。
如今的水坡巷依托历史遗迹进行了部分复建和改造。张乃民说,虽然水坡巷的街道变新了,但古朴又不失明清特色的民居,以及古槐、古井保存完整,算得上原生态街区。只是大多数的院子已是人去屋空,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守在此,守着那份乡愁和情感。
古韵悠悠的水坡巷,见证了厚重的历史,目睹了现代的繁华。如果你来到潼关,记得来看看它。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