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胜景在东秦 风物宜人满目新——渭南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侧记
航拍下的潼关古城景区(局部)
卤阳湖国家湿地博物馆馆内一角
灵泉村古民居
记者 倪伟
黄河,从此奔流而过;
华山,在此岳峙云间;
圣贤,于此造字著史。
水脉、山脉、文脉在东秦大地交融、传承、化新,渭南拥有文旅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赋予的巨大动能,不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加速向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渭南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淀,将景区与非遗串珠成链,使城市与乡村连线成片,形成了独特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11月28日至29日,“二十大精神在东秦”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乡村、景区和课堂,通过实地走、亲眼看、主动问,现场触摸渭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律动脉搏,感受文化强市建设的澎湃动力。
逛一遍博物馆体验文旅融合的奇妙冒险
湿地里有多少动物和植物?“黑鹳、大鸨、天鹅、灰鹤……”“杠柳、枸树、苦楝、碱蓬……”在卤阳湖国家湿地博物馆的“缤纷植物动影生灵”主题展厅,通过观察生物标本和电子显示器的还原模拟,参观者对卤阳湖区域内36种植物和87种动物有了全方位了解,以逛博物馆的方式,阅读了一本关于湿地的百科全书。
在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矗立着雄壮宏伟的山河一览楼,潼关博物馆就建在楼内。楼馆一体的设计,让潼关博物馆成为领略壮美河景和感受人文气息的最佳地点。“还在高速路上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座高楼,立马就想上来看看景色。我想任何游客来到潼关,都不会错过这里。”来自北京的游客一边拍照一边向记者说。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文博场馆日益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目的地。2023年以来,全市开放的文博单位39家,举办文博活动50余场,接待参观人数达152.28万人次,包括渭南市博物馆、卤阳湖国家湿地博物馆、潼关博物馆在内的文博场馆,以其独特的馆藏、丰富的活动以及创新的展览,不断吸引着公众目光,已成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前沿阵地。
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渭南紧紧抓住“博物馆热”,全力以赴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渭南市的文博场馆“大版图”已初具规模:各类博物馆建设跃居全省前列,其中备案博物馆(纪念馆)33家,社区博物馆16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以博物馆为载体,渭南文旅融合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走一趟古村落感受乡村旅游的蓬勃生机
在合阳县城以东15公里处,有一座孕育了文化、承载着乡愁的古村落——灵泉村。行走在这座被夯土城墙拱卫的古村里,能遇见不少浸润了旧日时光的传统四合院,以及饱经沧桑的老井、古树、旧祠堂,举目四望,仿佛穿越回了数百年前。
“灵泉村是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也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厚重的历史与新时代的光芒在这里交相辉映,有着几百年兴盛历史的古村落焕发出别样的精彩,处处透着和谐美满的幸福味。”热情的村干部表示,灵泉村观光的一大特色是福山古庙会,以前只有1天,现在延长到3天,除了给村子带来了200多个摊位的就业岗位外,当地百姓更加希望能够还原一些儿时生活的感觉,让来这里的游客都能带走一份乡村的回忆。
当今的旅游业态已发生深刻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为了满足人们看民俗、品文化、忆乡愁的旅游需求,渭南精准发力,先后印发《渭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渭南市“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初稿),推出5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塑造乡村旅游鲜明特色,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丰富乡村旅游品牌。目前,渭南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8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5个,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14个,涌现出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可推广复制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如今,渭南的乡村旅游已然脱胎换骨,实现由“配角”到“主角”,从“月明星稀”到“满天星斗”的转变,成为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吼一声华阴老腔回味非遗文化的传统韵味
“上梁立得正,下梁歪不了……”在华阴市岳庙办卫峪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怀抱月琴,手持马锣,高擎惊木,嘶吼着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稚嫩的嗓音竟也唱出了刚直高亢、慷慨悲壮的韵味,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卫峪小学是渭南市非遗传承示范学校,也是华阴市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该校华阴老腔少年班成立于2017年9月,截至目前已培育华阴老腔“小小传承人”近300名。
“通过体验、参与非遗项目,孩子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后期我们将不断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更多的非遗项目引进校园,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卫峪小学校长李刚介绍。
近年来,为了挖掘非遗文化的“富矿”,渭南将传统研学课程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先后组织30余万名学生参与非遗研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渭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并通过《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宣传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渭南文博非遗魅力,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活动382场次,59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累计接待研学旅游人数超过70万人次,实现了以非遗传承丰富旅游供给的目标,真正让非遗文化“活过来”“火起来”“走出来”,释放了文旅融合新动能。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