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县市》 潼关:挖掘“文化富矿” 建设“人文潼关”
潼关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潼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厚植潼关文明底色,将建设“人文潼关”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伙计们,哎。吃了么?没有。咥了没,没有。走,咥饭走。走,呼嘿……”
豪迈粗犷的黄河老腔,发源于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由船工号子演变而来,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是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潼关县组建的少儿老腔传承团,给黄河老腔注入了新活力。
潼关县城关南新幼儿园小朋友: “我学了四年老腔了。”
潼关县城关南新幼儿园小朋友:“我会好好唱老腔,你呢?我会一直唱下去。”
潼关县以黄河老腔为主打品牌,将非遗文化发展为常态化教育,走进校园走进了课堂。临近暑假,城关南新幼儿园培养的第5批黄河老腔少儿团也即将正式毕业。这两天,园长姚妙荣又开始和老师们商量,为成立第6团做好准备。
潼关县城关南新幼儿园园长 姚妙荣:“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非遗’育人,用‘非遗’教学让幼儿深种文化之根,让古老的‘非遗文化’薪火相传,从而从小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潼关黄河老腔艺人 薛银照:“从唱腔、乐器等方面,给娃毫不保留地把这个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根据娃娃的特点,根据潼关文化潼关地域,编写一些当前适应的节目,使娃娃很好地接受传承。”
非遗文化进校园,读书文化进家园。今年,潼关县还不断完善以基层为重点、覆盖全县的便捷图书阅读服务体系,先后建立了10家图书馆分馆、34个服务点,实现县域内读书借阅资源共享,并以“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开展了“岳渎相望 全民阅读”等系列品牌读书活动,让书香文化溢满金城,这让当地不少读书爱好者倍感高兴。
潼关县太要镇秦王寨社区寺底村村民 李永丰:“到图书室来看看图书,一个是增强知识,再一个是开拓视野,有益于身心健康。”
潼关县图书馆副馆长 王惠:“我们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创新建设‘城市书房、百姓书屋、智慧悦读吧’等新型阅读空间,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为全面提升潼关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当地还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探索实践培育文化新业态,创作推出大型革命现代戏《黄河湾纪事》等文艺精品,举办“诗词大会”等特色品牌文化创意活动,让非遗展演进景区,推动文旅深入融合。今年以来,潼关县已开展442场次惠民文化活动,惠及群众36600余人次,为潼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潼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 燕晓骢 :“我们将立足潼关特色文旅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潼关段区域文化,聚焦千古雄关,聚焦岳渎相望,建设成为秦晋豫三省人民群众观光休闲的后花园,实现文旅兴县的发展目标。”
记者:魏荣 编辑:徐军
稿件来源:潼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路雅
审核:李苗
终审:赵永彬
编辑:直通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