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做示范 最美秦东走在前》(二)“有里有面”让“精美秦东”更有内涵
上期节目我们看到潼关县秦东镇立足干净整洁,创建净美秦东,那么如何表里如一,秦东镇聚焦“精美秦东”创建,让提质增效步伐加快。来看《乡村振兴做示范 最美秦东走在前》系列报道第二集:“有里有面”让“精美秦东”更有内涵。
近年来,潼关县秦东镇让创建“最美秦东”贯穿工作始终,用精美诠释内涵,将“精品意识”嵌入其中,小广场大民生,小绿地大景观,小池塘大生态,匠心打造“秦东街”、“秦东巷”、“秦东庭院”、“秦东广场”。
记者来到秦东镇十里铺村改造升级后的文化广场,亭子、长椅、健身器材分布不同区域,锻炼的人络绎不绝,说起村里文化广场的变化住在广场附近的秦师傅和保洁员张师傅感受特别深刻。
潼关县秦东镇十里铺村村民 秦兴让:我们家就在这广场跟前,以前扶贫工作搞了以后,门前的水坑变成了群众活动的娱乐广场,没事在外面锻炼锻炼,转一转。
潼关县秦东镇十里铺村村民 张德记:变化大的很,有学生打篮球的,活动的人很多,群众满意。
潼关县秦东镇十里铺村 村委委员 汤宏卫:这原来都是蒿草,长的一人多高,经过村上研究,给上面要的项目,把这里提升改造了,打造了这个文化广场,铺的草坪,栽的绿化树木。
据介绍,我们看的这片绿地广场是在原来废弃排水坑的基础上改建的,加上对面的文化活动广场,让群众的活动范围增加不少,村里结合实际,广场农闲娱乐,农忙当晾晒场,一场两用,充分发挥其功能,为群众提供便利。绿地广场改造提升,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沿街铺面升级改造更是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潼关县秦东镇十里铺村 村民 汤秋芳:这没改造以前乱七八糟,有石头块,还是土路,大风刮的就看不见,现在一改造柏油路一铺,砖一铺好多了,车都方便了,比以前好太多。
汤大姐在十里铺村沿街商铺经营门店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其中的变化让她很感慨,土路变柏油路,铺面整体设计门牌,门口瓷砖统一铺设,如今的沿街商铺整齐划一,道路整洁,让经营也更顺畅。
如今的秦东巷道、广场街道都在岁月的变迁中和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悄然发生着变化,精美秦东创建不光要面子,也要里子。巷道、广场提升的是“面子”,而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的建立更是强“里子”的一项民生工程,来到四知村的六史官,这里布展归类有序,层次分明。
记者:六史馆主要指的哪六史?
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 村委委员 苏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另外两史是我们的村史和移民奋斗史,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史(馆)。
四知村的六史官以图文、影像、实物的方式充分展示了社会发展、历史变革以及四知村的发展变化,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和四知村的历史变迁。随后记者又来到刚落成不久的寺角营村楷模广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又是另一种文化体验,这里共设置寺角营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模范标杆、兵寨文化四大板块。
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 党委书记 郑平喜:寺角营村过去也是一个兵营,把过去的老兵还有现在的新兵,还有抗美援朝的,越南战场的,这些人做一个展厅。为什么叫楷模广场,就是把我们的中国好人,陕西好人、三秦楷模以及我们渭南的道德模范,安排一个展厅,去让我们的三秦楷模、中国好人树立标杆、树立榜样,去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去帮助别人,去做好事。
广场、绿地改造升级,很有面子,寺角营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楷模广场、六史馆的建立更是诠释着“春风化雨,德润乡里”的乡村精神内涵,精美秦东的创建让秦东百姓在人居环境提升中生活更便捷、身心更愉悦。漫步如今的秦东镇宛若一幅精美的画卷,那么秦东是如何变得如此美丽,秀美秦东又是如何创建的,请关注下期节目。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农业融媒中心
编辑:胡斌
初审:唐红萍
终审:张军涛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