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进行时》潼关:设施农业持续加力 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记者:杨强)这两天,踏着暖春的脚步,潼关县的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一年的忙碌期。大棚建设如火如荼,特色农作物长势喜人。今年,潼关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潼关县太要镇老虎城村,蟠枣设施新建大棚通风口的收尾工作正在加紧当中。去年3月份,村上通过考察研究,从山西购买了6万余元的蟠枣苗,投资40余万元扩大种植面积。并在原有火龙果、种鸭养殖等多种特色产业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让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
潼关县太要镇老虎城村党委书记 刘永亮:“大棚建成后,老虎城村将形成蟠桃、蟠枣、火龙果种植、种鸭、肉牛、小龙虾养殖,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天气回暖,正值春耕农忙时,也是温室大棚“拔尖”的最佳时期。这几天,在潼关县南塬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冬枣设施大棚里,绿色已经遮盖住了黄土,郁郁葱葱的枝叶间,一粒粒花骨朵儿含苞待放。勤劳的村民们也正在抓紧冲肥、掐芽,田间一派喜悦的劳作场景。
潼关县安乐矿山公园管委会中军帐村三组村民 席凤草:“家门口的致富产业,我们不用出门,能挣到钱,把家务也管了,我们每天干8个小时,就是50多块钱。希望我们大棚越办越好,我们能挣到更多的钱。”
南塬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潼关县县城东南的秦岭脚下,村域内沟纵横,南北落差较大,但干净清新的空气,天然无污染的山泉水,为村上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运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扎成捆,先后流转土地300多亩,发展设施大棚88个,种植礼品西瓜、甜瓜、圣女果、冬枣、红宝石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可常年为周边群众提供30个就业岗位。
潼关县南塬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建民:“我们这西瓜一亩地(收入)两万五到三万块钱。冬枣一亩地(收入)四万块钱左右,石榴一亩地(收入)六七千块钱,我说的这都是纯收入,草莓是我们今年刚种的,估计今年下来也就是一亩地(收入)两万来块钱。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再扩大50亩,我们把地都征好了,慢慢扩大把集体产业搞好,将来村里发展前景要弄好哩。”
潼关县安乐矿山公园管委会中军帐村三组村民 王红霞:“那希望更好么,(设施农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越多,像那不能出门的也可以都来到这里干活,还能挣钱给屋补贴家用。”
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潼关县以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有力举措,出台了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突出软籽石榴、黄花菜、黄金桃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设施农业达到2000余亩的建设规模,全年产值约3000万元。下一步,潼关将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因地制宜,引导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参与设施农业建设,扩建特色产业500亩,力争通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百姓增收。
稿件来源:潼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军 李辉
审核:李苗
终审:赵永彬
编辑:直通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