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桥陵:石刻之上“话”大唐
“依山为陵,绕山筑城。”在中国历史上,有289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祝,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关中唐十八陵”。其中,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又称凤凰山)的桥陵,是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8月6日,记者来到桥陵,在气势磅礴、巧夺天工的石刻群中,了解唐睿宗李旦的生平,感受大唐的艺术魅力。
桥陵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据史书记载,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整修纲纪,裁减冗官,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当时人们称赞其:“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
千年过后,唐桥陵所有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有陵前矗立的石刻,诉说着盛唐的威严和荣耀,留下的是“桥陵石刻甲天下”的美誉。
走在桥陵神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精美的桥陵石刻群,即便经过1300多年的世事沧桑,这些石刻却大多保存完好。身临其中,感受到的是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大唐盛世,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桥陵地表上现保存的石刻共约47尊,其中35尊石刻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而其余的石刻则分布在陵园的不同区域,共同构成了桥陵石刻艺术的壮观。石刻包括石柱、獬豸、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融入了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这些石刻艺术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这些看似寻常的石刻,却暗藏着一些“玄机”,古人的智慧也凝结其中。桥陵的5对石马中,其中东边第一匹和西边第三匹击敲拍打时会听到钟鸣声,无论你在石马的哪个部位拍打,钟鸣声都会聚集在马嘴边,细听时你会感觉马的身体是空的,明明是石雕,却仿佛留存着金戈铁马的有声记忆。桥陵神道旁,还有一对石鸵鸟,雕刻洗练、栩栩如生。仔细看去,石鸵鸟颈部的雕刻由淡黄色的微小羽毛构成,如同真鸵鸟一般。在石刻群中,獬豸算得上“重量级石物”,其重量达10吨左右,用一整块青石雕成,这种大型圆雕,在18座唐陵中也是独树一帜。在桥陵内城四神门外两侧,各置高度不等的巨型石狮一对,均背陵寝,面向前方蹲坐于门前。石狮整体皆高大雄伟,昂首挺胸,胸肌丰满,前腿挺拔,后腿蹲坐,有的张口,有的口部微闭露齿,双目炯炯有神,尾巴翘起,显得异常威武。石狮分雌雄,南、西、北三神门石狮均左雄、右雌,唯东神门左雌、右雄转首相顾而视,兽国之王威严无比的形象在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下,将大唐的威风之势彰显得淋漓尽致。
桥陵作为关中地区唐十八陵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东线旅游的重要节点。它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观光体验,特别是日出日落时分,站在山顶俯瞰四周的山峰和山脚下的风景,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历史的深远。据统计,桥陵年游客量约10万人,年研学人数约6万人。
桥陵是唐代陵墓建置、精神内涵、艺术造型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缩影。它虽年代久远,却无蒙尘,在诸多唐陵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璀璨与闪耀,在此一窥盛唐时期的风貌与气派,令人心驰神往,感慨万千。
记者 赵倩茹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