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文化中国行丨槐院里的东府记忆

发布时间:2024-05-22 09:05:24

这是一条并不寻常的“寻常巷陌”。

百年古槐见证了将相风采,院落中蕴藏着人文旧事,巷陌里尽是烟火人家。它隐于喧闹的街市中,古朴而宁静,让人想要探知并沉浸其中。5月17日,记者来到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蒲城县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探寻这幅岁月留下的记忆卷轴。

走进东槐院巷,一栋宅院十分引人注目。大门口一对高浮雕雌雄双狮、垂花的门楣、精致的砖雕,都在彰显着它的不凡——这里就是王振东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宅院保存完整,布局严谨,古雅幽深,藏风聚气,南北总长55米,东西宽10米,建筑面积约470平方米,是典型的关中对檐式砖木结构建筑。据坊间流传,此宅原为本地李姓富商宅院,后易手王振东名下,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曾扩建和维修。

王振东何许人也?据了解,王振东是清末民初蒲城陈庄人,青年时期参加国民革命军,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曾任蒲城驻军何高侯旅第十团团长,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在参加蒲城“丙寅革命”战斗中功不可没。

明清科举考试文物展负责人李亚茹向记者介绍,2019年7月,王振东后人将宅院捐赠给蒲城县人民政府。2020年以来,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古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缮,并将220件(套)科举考试文物展览其中。展览以《1300年,中国古代进士的练成之路》为主题,通过文物陈列、乡试情景再现、多媒体放映等形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

如今,王振东家宅的门框上悬挂着“明清科举考试文物展”的牌匾,游客可以在此看到古代莘莘学子从童生到进士的坎坷科举跋涉路。科举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此得到了阐释,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此得到了彰显,这座古宅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考试制度历时约1300年。此展意在将古代读书人的进阶之路通过考生、考场、考卷的视角予以展示,借以加强大家对古代科举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李亚茹说。

走出王振东家宅,对面就是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朱漆木门,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占地6200平方米,是同州府(今渭北地区)考秀才的地方。

“当时在蒲城建考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解决同州府的考生每年考试都要搭建考棚带来的不便;二是,平时不考试时作为接待省巡抚视察蒲城时歇息下榻的行辕。现存主体建筑有门厅、考舍、伦秀堂、浴室院、官厅等70余间,布局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试场所。”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馆长石秋艳讲解道。

今天的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通过场景复原、文物展示、图文并茂、多媒体放映等形式演绎着时代的进步与兴衰,讲述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与衰落,已成为一座集研究科举制度、展示科举文物及开展研学活动等于一体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没想到槐院里藏着这么多历史文化,重现了曾经的历史,我一边听讲解一边看文物,这趟真是不虚此行!”博物馆内,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频频点头称赞。

众所周知,蒲城之所以被称为“将相故里”,正因为其是爱国名将杨虎城和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杨虎城旧居就坐落在东槐院巷中,坐北面南,是典型的关中“四进式”清代建筑风格。旧居门口有一副对联“兵谏一篇留浩气,铁窗半世亦英雄”,人们看到对联,无不被将军一生浩然正气所感动。多年来,无数人踏过高高的门槛,寻觅将军的脚印,感知将军的丰姿,而与之相邻的“杨虎城纪念馆”则以它的历史性贡献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古巷悠悠岁月深,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几代人的记忆,承载着蒲城人民挥之不去的乡愁。今天的街区在保存原有街巷肌理、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等基础上,以东府文化为主题,以关中民居院落为特色,进行风貌修复和设施改造提升,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人们在此体验老巷子、重温老东府、享受慢生活,老街区俨然已经成为一张刻着时光痕迹的渭南文化旅游新名片。

走出杨虎城旧居已是午时,艳阳高照,几棵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的古槐树为人们撑起一片阴凉,游客缓缓踱步,老人在巷中摆出躺椅,轻摇蒲扇,用乡音拉着家常。几个孩童穿梭在巷子里,嬉笑打闹,不一会就不见了踪迹。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陈墨怡 彭一鹏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