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背后的故事
蒲城县时间博物馆馆内一角
蒲城县时间博物馆内,“326精神”条幅与老一辈科学家雕像
记者 李众伟
11月28日,“二十大精神在东秦”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蒲城县时间博物馆,探寻“时间”背后的故事。
关于蒲城县时间博物馆的建设,讲解员李晓婷娓娓道来:“时间博物馆是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上采取原址保留、就地改造提升的方式建设而成。上世纪,授时台先后经历了短波授时和长波授时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授时中心,这也是大家常说‘北京时间来自陕西蒲城’的原因。”
时间博物馆主展馆占地21亩,内设“时间从哪来”和“寸尺光阴”两个主题展,主要以时间为脉络,集中展示了“326”工程和授时科技成果,宣传弘扬“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326精神”。
走进馆内,天线交换开关、发射机组等许多当年使用的设备整齐陈列,历经岁月洗礼留下斑驳痕迹,众人仿佛一下被拉回到蒲城短波授时台初建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蒲城县凭借地质构造稳定、地处大陆腹地等优势,受命建立了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工程代号为“326”,负责将“北京时间”发往全国。
从无到有何其困难。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偏远的选址,导致建设时大到系统的发射机、发射天线,小到二极管、电容器,都要靠科研工作者自主设计研发生产。
面对这样的困难,老一辈科学家不怕苦、不怕累,自力更生通水、通路、通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1970年,“326”工程建成,并开始试播。
此后的28年里,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1998年,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整体封存。
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对研究中国授时技术发展史、天文技术发展史以及无线电技术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让封存的授时台再次焕发新的生机、发挥新的作用?
今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蒲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总投资8012万元、占地面积81亩的蒲城县时间博物馆正式开馆。截至目前,时间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名,为蒲城加快建设区域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动“一镇三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时间博物馆把时间主题和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了集科普教育、参观游览、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游综合体,有力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蒲城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