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孙镇潘庄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香菇是菌类中的“灵芝草”,素有“植物皇后”之称。在蒲城县孙镇潘庄村的香菇产业示范园区里一座座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菌棒上长出密密麻麻的香菇,可谓是“座座大棚绽放菇花,处处弥漫菇香”。
村民高晓娟正在大棚里麻利的给菌棒去除外面的一层塑料袋。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村民 高晓娟:正剥袋,这一剥香菇就能出来,像这芽子就可以长了。
高晓娟自园区建成以来就长期在这里务工,前几年她和丈夫两人都在外面打工,由于父母年纪大了,孩子要上学,两个人就回到了家里在附近打打零工。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村民 高晓娟:平时就是采采菇,剥剥袋,基本上就是这些流水线活,一天干下来就是一百块钱,像这在家里就能照顾娃,还有地呢,也能照顾老人,不用出去这就近近的。
香菇产业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生产菌棒到香菇采摘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园区在生产中给附近的群众提供岗位,增加群众收入。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党总支书记 杨学文:平时你像装菇这个过程的话要带动十几个人到二十个人,采菇基本上一天就是七八个人,这块人采过去,那边专门有人分拣,也得四五个人在那要剪把,分等级。
站在香菇大棚里,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菌棒整齐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香菇争先恐后地从菌棒里钻出来。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党总支书记 杨学文:我这香菇是808,这菇的特点就是长的比较圆一点,肉厚一点,这个产量也高,你像咱这就是三十个棚,这一天要是这三十个棚一起采的话一天能采两三千斤,一天就能卖到一万多元。
有了好的品种,这个种植技术也非常关键,园区里有专门的技术人家来给大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了香菇的品质,价格也相对了。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香菇产业示范园区 技术员:这个温度控制在四到二十度是最适合生长,然后零到四度是休眠时间,温度超过二十度的话它就生长的比较快,所以就是这个特点,其实也没什么难得,需要注水的时候及时注水,一般一茬菇间隔时间就是半个月左右,一个棒基本上出四茬菇,能出二斤菇。
潘庄村村民素有蘑菇的种植传统,在加上种植果树的群众很多,为了有效利用资源,2020年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建成香菇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有食用菌大棚30余个,育菌棚一座,冷库一座,共有菌棒4万根,生产旺季日出菇2000-3000斤,采取的是批发的销售模式,每年给村集体可增收10万元。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党总支书记 杨学文:咱就不用跑,你像山西、河南、韩城的人家就过来拉来了,咱们平时采的咱有冷库呢,就储存在冷库里边,够一车货人家就来了。
近年来,潘庄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流转土地500亩种植金银花,通过这几年来的建设发展,已经初步形成金银花种植、采摘、烘干、分拣、灌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今年仅以现金形式发放采摘费就达到23余万元,带贫益贫效果明显。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党总支书记 杨学文:咱这金银花是2016年栽下的,现在已经到了丰产的旺季,咱这是旱地,今年的收入就在六十多万,咱金银花有个加工厂,做进一步加工,咱现在的金银花已经上了832平台了,在832平台上就可以销售。
产业发展起来,村民的日子也都好起来了,但是村里的基础建设不能落下,在潘庄村两委的不断努力下,先后为村上建成群众休闲金银花主题文化广场2处,建成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对村内主干道、巷道进行硬化、拓宽、提升,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在潘庄村的一个小组里,一模一样的小洋房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党总支书记 杨学文:咱这个村属于搬迁村,是我那边山底下的村整个搬过来,这一排就是二十二户,这一共有四排,群众这上集干啥都方便一点,离街道近,离学校也近,现在群众的生活条件都相应的比较好,你看家家都有空调,煤改电以后,家家都用电不烧媒了,这基本上也没有啥污染了。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村民 王文娣:前有院,后有院,后边应该是短一点,前头长一点,能种花能种菜,中间就是三室一厅,做饭都是煤气灶、电磁炉啥都方便,我这都烧的地暖,全屋里都是热的,洗澡也不用出去了,就在屋里洗。
在人居环境这方面,潘庄村还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村容村容得到彻底变化,对各个路段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向村民持续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群众主动参与、主动开展卫生整治劲头明显提高,通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潘庄村荣获2019年度”渭南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在全镇环境卫生多次观摩中排名靠前。
蒲城县孙镇潘庄村 党总支书记 杨学文:每一个月咱这党员义务打扫卫生一次,再一个咱这是常态化的有保洁员,每天早上起来车开着挨家挨户过,群众现在觉悟都很高,有垃圾就放在桶里,然后搁在门口,保洁员来一倒就走了。
潘庄村的香菇产业、金银花产业撑起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产业梦,潘庄村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产业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农业融媒中心
编辑:胡斌
初审:唐红萍
终审:张军涛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