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农家书屋 让“书香”浸润乡村
在积极践行党史学习教育行动以来,各地都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模式,我们的记者小武最近就了解到,在蒲城县尧山镇的草地村,他们那里的农家书屋,一直以来书香浓郁,乡亲们在闲暇时间都爱到那里看书。那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一起到那里去看看。
记者:来到草地村,我才发现他们村这农家书屋居然是在农户家里,那我身边这位就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王余粮王大叔,王大叔,你好,为什么这个农家书屋设在你们家呢。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农家书屋 管理员 王余粮:里面还有一些人借书呢,咱到里面看一下。
记者:行,参观参观。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村民 张甜甜:伯伯,我今天借这两本书。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农家书屋 管理员 王余粮:啥书?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村民 张甜甜:一个是饮食营养,还有一个是小娃各种病的治疗。
记者:这里的书还能借走?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村民 张甜甜:可以啊。我们平时都在这里借书。
借书需要出示借阅证,借走需要登记详细信息在二十天内还回书屋。在王余粮管理书屋的十几年里一直都是这样的程序。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农家书屋 管理员 王余粮:我在县图书馆经常借书呢,知道借书这流程。你看着书回来分类的时候,兽医手册属于科技类贴标签的时候就要贴上科技类,分的时候这一本是113号。
书屋干净整洁,图书分类科学,摆放整齐,这对于爱书的王余粮来说,是近五十年养成的习惯。记得很小的时候,一次偶然机会就让他爱上了读书。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农家书屋 管理员 王余粮:好一些比我年龄大的人看书呢,那个时候咱全国都看那苏联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从人家跟前把书拿过来一看,就入了迷了。拿回来一本书,有时候五六天就得给人家还回去,白天看、晚上看,抓紧把这书看完。
那个时候书籍寥寥无几,爱上读书的王余粮就四处打听找书看。2010年4月草地村里分来一批图书,王余粮就坐不住了。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农家书屋 管理员 王余粮:有人拿着书,我见了,好奇的我就跑去看了,到那一看好几十包书,那么多书,咱也没有见过,非常高兴。
看着这么多书,王余粮内心十分激动,可是他听到村干部说,村部地方小,图书没处放只能堆放在角落里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找到村干部说出自己的想法。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农家书屋 管理员 王余粮:当时我就给村主任说,我说你把这书给我,叫我把这给咱管理上。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党支部书记 王建仓:村委会两委研究了一下,考察这个人,这个人也比较有耐心,爱好这书。
经过村里考察决定把所有图书都放在王余粮家里,村里没有经费买书柜,他就自己出钱买,家里地方小,他就把两间房子打通。为了营造图书馆的氛围,他还找到书法爱好者请人写了书法作品贴在墙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管理书屋。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党支部书记 王建仓:多少年在村里,他这也是义务的,没有工资,对村上的群众的付出是很大的。干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说找过村上。
因为爱读书王余粮愿意义务管理书屋,因为爱书屋他愿意为书屋付出。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这里看书,王江东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一坐就是一上午。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村民 王江东:我看的是科技致富步步赢,主要是农业的病虫害防治,种植和养殖。我主要是搞得是中药材种植,翻阅这些关于种植业的先进技术。
王金凤大姐也是书屋的常客,她说来到书屋就好象没有了烦恼,再加上管理员还会经常举办文艺活动,心情就变得非常好。
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 村民 王金凤:爱跳,爱唱,后面放电影我也看了,我心情一天也开心。
办广场舞比赛、播放农业技术电影、写读书心得,办宣传黑板报,王余粮用各种活动来吸引人们到书屋看书,目的就是为了让村里的人爱上看书,展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现在书屋也有了正规的书柜,藏书涵盖了政治、科技、文化、少儿、生活等类别共计2800册图书。被村里的读者们交口称赞的农家书屋在王余粮的管理下也会更好地融入群众中去,让书香浸润乡村大地。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农业融媒中心
编辑:胡斌
初审:唐红萍
终审:张军涛
编辑: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