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临渭》青少年自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近年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屡见不鲜,甚至有些青少年有自残自伤行为,那么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家长除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还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去干预呢?今天我们邀请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临床心理病区主任韩宁为大家科普相关知识。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专指不以死亡为目的,刻意的、直接的造成对身体的伤害,例如:切割手腕,划伤手臂,捶打墙壁,过量吞服药物,拔自己的头发、使劲捏(掐)自己等。
虽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不是自杀,但是,自伤行为人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的数百倍之高,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可能面临着远高于常人的自杀风险。显然,这些游走在悬崖峭壁边缘的孩子需要帮助,那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呢?
(1)家长要与孩子探讨自伤的原因,而不要一味着急、批判或者是指责。
(2)评估自杀风险:比如,过去和现在划伤割伤自己的冲动,自伤及自杀未遂史,接触到致死手段的机会,以及遵守安全计划的能力。
(3)医生和家属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即自伤是获得他人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式,进而强化孩子的自伤行为。
(4)避免让孩子接触到致死方式,如锐器、药物、有毒的物品等。
(5)列一份书面的安全计划,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伤行为监测与应对。包括一系列可能引发自伤行为的危险信号的清单(如消极想法、抑郁心境、自伤行为),应对策略(如外出散步、锻炼、与亲朋好友社交),以及24小时危机援助热线、急诊的联系方式等。
(6)自伤其实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有效的回应方式就是表达关切及同情,思考哪些话可以对孩子说,哪些话不适合说,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抗。
编辑:雷欢
初审:姜博
终审:陈伟 李增平
编辑:临渭频道于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