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张少平:只要人勤快 幸福自然来
“咱有手有脚,不能总是向政府要,只要人勤快,还能当一辈子贫困户?”6月11日,在陕西省渭南市经开区辛市街道,张少平正开着他的小三轮,走街串巷卖些小商品,虽然有些木讷,但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眼睛里却透露着自信的光芒。
张少平是渭南经开区辛市灯塔村西张组的贫困户,今年41岁,这个本分老实的中年人,和68岁有智力残疾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受家庭环境影响,张少平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为人木讷。没产业、没技术,长期以来一家人从早到晚在土地上辛苦劳作,生活一贫如洗,捉襟见肘。
6月11日,张少平在渭河北堤上贩卖商品。
不甘贫困的张少平,有一股子倔劲,想通过下苦力挣钱,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生活,有段时间还卖起了“坨坨馍”,但是挣的钱不够自己日常开销,更不用说还要给母亲治病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改变贫穷的现状,加上母亲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贫困”始终笼罩着这个家庭。
2016年,张少平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接受一对一精准帮扶。当扶贫干部走进他家时,看着几乎不能遮风挡雨的破旧老屋,透过缝隙能看见蓝天,竟然有阳光斜照下来,一块金色的阳光在他家的屋脊处闪光。扶贫干部笑着说他应该翻新房了,张少平只是挠挠后脑勺不言语。
小三轮带着张少平奔跑在小康路上
扶贫惠民政策如春风,给这个贫困的家庭送来了温暖。张少平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制定了脱贫计划和策略,走上了自主经营与产业扶助相结合的脱贫之路。
“得知我家情况,帮扶干部先带着我办理了医疗报销,申请了慢性病签约服务。国家给我解决了大难题,看病花销我不怕了。”不仅如此,帮扶干部为他争取了危房补助,将他家的房屋修缮一新。在政策范围内,扶贫干部手把手地帮助张少平,不断减轻他的生活负担。
死水再多也怕瓢舀。在帮扶干部的开导下,张少平这个时候脑子开窍了,他决心积极配合政府的扶贫干部,不拿不要,勤劳致富。“干部让我先学习,说是去人社局办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我就去了。老师讲得好。我就想着把学到的东西好好的用来挣钱致富。”看着张少平眼前的盆栽,绿汪汪的,如同他的精神一样饱满,我便知道这个曾经的智力残疾,志向坚定而远大。他指着这些绿植说:“我现在懂技术了,会培养盆栽,运到集会上能卖不少钱哩。现在我的摊位上不光有坨坨馍,绿植盆栽,我还添了小孩喜欢的爆米花、小玩具,卖得还挺好。”张少平说,靠着这些小生意,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靠着勤劳和踏实,2019年11月,张少平实现了脱贫梦想。
帮扶干部走访慰问张少平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灯塔村成立了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张少平积极加入志愿队伍,开着自家的三轮车,用自己平时摆摊叫卖的喇叭,走街串巷进行防疫宣传。当时村里物资紧张,张少平便自己出资购买花生米、方便面、感冒药等防疫物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国家下这么大的力气帮助我们,我们自己要争气,要知道报恩,咱也不缺吃缺穿,我就想着怎么去帮助国家抗击疫情。咱也做不来啥,就是拿个喇叭去村道里宣传,再给防疫志愿者买点吃的喝的。”张少平衣着很朴素,心思更加朴素,却最是动人。
现在各地复工复产,张少平也恢复了平时的摆摊生意,街头上又出现了他开着三轮穿梭的身影,闹市里又听到他大声叫卖的声音。张少平,这个曾经的贫困户,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张智勇 甘泉
来源: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
编辑:张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