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一果带来百业兴——陕西合阳县甘井镇发展苹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03 10:39:59

“苹果的种植、管理、采摘,已经从过去的手工化变成了机械化、智慧化。”8月5日,站在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誉秦苹果产业园,武双奇高兴地介绍他的“智慧果园”。记者看到,这里的果树间距由普通的3米缩至1.5米,4米宽的行距更利于大型机械进出。武双奇说,自动化的滴灌和施肥装置使前期管理几乎用不上人工。

从助力群众脱贫到助推乡村振兴,小苹果映红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路。2023年,合阳县苹果种植面积超过22万亩,产值16亿元,如今,以甘井镇为中心,合阳已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果业发展之路。

苹果“落户”甘井镇

北伍中村苹果种植面积3500亩,是甘井镇苹果产量最大的村。早在38年前,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全智就提出要在村里发展苹果产业。当时,刘全智栽了十几亩“黄元帅”苹果,请来姚家庄村的张武生等人一起尝试种植。张武生因为苹果务得好,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改革开放后,张武生通过承包二十多亩果园收入七八万元,成为了村上的“万元户”。

张武生的成功点燃了大家种植苹果的热情。随后,村干部带领一些村民陆续建起苹果园,苹果主要销往北京市刘家窑冷库。当时,20多岁的张晓宏骑上自行车来到合阳县城内一家外地客商下榻的招待所,他把客商带到村里,收一车苹果能挣代办费400元。后来,湖南、广州、长沙等地的客商也来到村里,张晓宏也正式当起苹果“代销员”。因为脑子灵活,吃苦肯干,张晓宏成为继刘全智之后的村支书,一直工作到现在。

不只是北伍中村,朝阳村老支书郝安科的儿子郝继龙从父辈手里接过苹果园,带领村上的新一代果农们开启了产业发展新篇章。作为甘井镇果业专职干部的郝继龙更重视苹果的生态种植,目前,他正聚集全镇科技力量,以丁家庄为中心,研发中草药防虫制剂。

目前,甘井镇政府注册了“初心”“用心”“本心”3个系列“中国心”苹果商标。由于品质优良、口感甜香、光泽诱人,各地客商每到七八月份就陆续赶来收购,随着网购的兴起,甘井苹果也受到更多青睐。

科技赋能提质效

甘井镇是西农大旱作农业的一个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艺站干部、当地“土专家”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推广苹果矮砧栽培等种植管理技术和模式,通过新技术改造,让老果园结出“新果子”。

“1987年,我被调到甘井镇,那时科技部门农技站和农技校合署办公,一个地方,两个牌子,依托甘井旱作农业培训,每年镇政府拨专用经费2万元,请西农大教授定期来镇上给果农培训,镇上办了一个果树3年培训班,群众争先报名学习。”原甘井农广校校长党利民回忆道。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甘井镇的苹果就远销东南亚地区和俄罗斯。”1953年出生的原甘井镇党委副书记、文化站站长张天佑清楚记得八九十年代甘井农技校和文化站举办苹果科技培训班的情景。当时,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大大提高了果农的苹果栽培技术,一大批苹果示范户应运而生。万年村村民乔钦发培育的红苹果远近闻名,种苹果致富后,乔钦发供3个儿女上了大学,在城里买了新房,还开上了小车。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果子早早卖完了,价位比往年好,早熟‘嘎啦’苹果卖到了4.2元一斤。”

“随着近几年冰雹灾害、冻灾增加,镇政府联合县上在甘井镇增加了3个防雹点,搭建了3500亩防雹网,大大提高了苹果防雹能力。”郝继龙说。

线上销售也成为拓宽苹果销售渠道,助力果农增收的方式。“近年来,我们采取订单式、定向式销售,每年线上交易额达700多万元,发往全国的快递超7万件。”甘井镇党委书记屈明军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无人机、互联网等“新农具”为果农带来了更多可能。

一业带动百业兴

58岁的梁登昌是甘井镇麻阳村党支部书记,皮肤黝黑的他给自己的微信取名为“苹果王”,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发现更多产业价值的“苹果贩子”。

梁登昌告诉记者,村上建立的冷库每年可存放苹果30万斤,优质苹果可以通过冷藏保鲜错峰上市、延长货架期,果商存放一斤苹果要交0.25元,而村民存放一斤只需0.2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另外,麻阳村立足苹果优质产区的2000多亩苹果示范园,围绕循环经济,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依托苏陕合作项目,整合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建立2个产业链,走出一条‘优质苹果种植+苹果储藏+北京鸭繁育+副产物循环利用’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梁登昌说。

据了解,麻阳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2300 亩果园,村上把修剪苹果树后留下的废弃枝条再利用,大的枝条用于菌菇生产,小的枝条粉碎成末后和鸭粪、牛粪及废弃的果树枝条、菌棒等发酵制成有机农家肥回归大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苹果品质,形成良性的闭合循环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村党支部通过项目引进、示范引领、技术培训、提供原料、吸纳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把村民特别是脱贫户“镶嵌”在产业链上。

走进麻阳村香菇培育大棚,梁登昌告诉记者,香菇今年已经收了4茬,主要销往附近各大超市,货物供不应求,香菇产业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0万元纯收入。

北京鸭养殖是甘井镇政府联合当地合作社发展的集体经济产业,一期、二期工程“落户”麻阳村,由麻阳村80户脱贫户集体养殖。村里配合北京鸭养殖建立了村集体经济鸭饼厂,为50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这些鸭子与制作成的鸭饼配套销往北京全聚德仿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并签订供应烤鸭与鸭饼的协议,让合阳鸭子“飞”进了北京城,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90万元。

为了实现环保养殖,村里和合作社联合建起北京鸭粪处理厂,处理厂利用鸭粪的附生物进行黑水虻养殖。黑水虻又被村民们称为“能量虫”,经过养殖过滤、阴干成为高蛋白肥料,是鸡、鸭及水产养殖的优质蛋白,一吨能卖2600元。

下一步,合阳县甘井镇将继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村民幸福生活带来更足的底气。(作者:党毅峰 穆骋)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