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合阳七里古槐 谁言空心无爱恨 年年绿意皆有情

发布时间:2023-12-14 09:07:38

  合阳七里古槐 通讯员 崔梅娟 摄
  古树档案
  合阳七里古槐,位于合阳县城关街道办南伍中社区七里村古槐广场。古槐高17米,胸围8.3米,胸径3.1米,冠幅8米,树冠占地面积60余平方米。树龄1500余年,古树名木保护等级为特级保护。树形上似青龙,下如卧虎,被形象地誉为“龙头虎爪”。清代三部尚书张大有著有《大槐记》。1976年,树身遭雷电所击,大股断而伏地,虫蚀冠空,中可4人围坐煮茶论道话人生,然年年叶鲜枝茂亘古命坚。
  古有莘国,在河之西。锦绣洽川多瑰丽,武帝仙山多巍峨,古树千载凉春夏,名木百年望阡陌。黄河把最美的一段时光给了洽川,历史把千年的浓郁遗落在了合阳,而古树名木也为之厚重的文化底蕴涂抹了独特一笔。
  槐树在合阳境域房前屋后、沟边地边,可谓随处皆是,然而上千年的七里古槐在渭北国槐中十分少见。
  走进合阳县城关街道南伍中社区七里村,广场西北角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树下的石碑上刻着“七里古槐”。村民说这棵古槐是神树,有1500余年树龄,要8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身,是渭北古槐之冠。树身上挂了许多村民祈福的红被面,几个树干用水泥柱支撑着,显然村民们倍加爱护这棵古树,并把它当成寓意吉祥的图腾。
  相传,远古时期,合阳县车寺龙槐与七里古槐为争夺武帝仙气与树中君王的宝座,率泱泱大军决战于梁山芙蓉峰下。一番苦战,七里古槐败走西南,只能遥望汉武仙山,孤零零退守边陲。而车寺龙槐一战定江山,占梁山龙脉、仰武帝仙光、得潜龙之势。
  七里古槐一战大败,元气大伤,丢盔弃甲,偏安一隅,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无帝王之势,终有枭雄之姿;虽枝残干损,然精华犹在、余荫犹浓。枯死的主干旁,萌发新枝,照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风雨击不倒、岁月拖不垮,虽败犹荣!
  在清康熙五十四年间有一位济世安邦、官至三部尚书、以清廉孝闻名九州的名臣张大有曾居于此地,并著有《大槐记》。文中记载:“在村之旧东门外,其根盘结深广,殆不可测。而拔地横出者,如龙行,如虎卧,身周二十馀围,高不可以寻尺计。千枝万叶,骈罗四布,俨若垂天之云,荫地数亩。阴阳之和会耶,日月之照临耶,风雨露雷之鼓荡润泽耶。天之笃生此槐,岂偶然哉。”其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七里古槐的位置、树形等情况。
  如今,走近古槐,只看到古槐树身宽大,枝叶低垂,满身的沧桑年轮。树皮粗糙,临地的根系长出一块块暴凸的“脚筋”,中空,木朽,就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支撑不住高大的身躯,无力地用两手拄地。但就在拄地的刹那,它似拄而不倒,虽然树身被撕裂,但仍连着筋脉,两主枝如两手一样,虽倒向两边,但东西各一枝着地。其状如龙,根扎大地,身躯顽强地迎向空中,展开枝蔓吸收天地的雨露精气,历经1500余年仍屹立不倒。
  天长日久,古槐因阴阳之和,沐日月之光,而茁壮成长,但因缺池水润泽、雷电之击、害虫之蚀,古槐身裂枝折根腐,后又奇迹般发出新枝,郁郁葱葱。近年来,合阳县聘请专家指导修缮,对古槐重新进行复位支撑,青砖围栏,古槐长出新枝,得以重生。在此基础上,七里村以古槐为中心,增植了6棵槐树,建起了古槐广场,在村内形成了一道国槐景观亮丽风景线。
  “千年古槐重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给全村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绿色生活的期待。”该村驻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投资400万元,为村里建成了占地20亩的公园式广场,修建景观湖、休闲木廊、仿古景观亭,栽植灌木、乔木等植被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万余平方米,给村民带来了零距离贴近绿地、亲近自然的机会。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古树满身沧桑,吸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虽遭雷击虫蚀,但是枝断而皮连,身空而脉通,一次次地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钢筋水泥柱的支撑下,顽强地生存下来,枝郁叶葱,焕发新姿,已经成为七里村的象征,也是合阳县沧桑巨变的见证者。

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崔梅娟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