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合阳花花”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时间:2023-11-17 17:01:00

(合阳花花《说说党定花花会》:“喜逢盛世换新颜,党定大妈不一般,每逢周三下三点,花花会上笑语喧......”)

每周三下午三点,在渭南市合阳县党定村的大娘大婶们都会集合到安文秀老人的农家小院围坐成半圆说花花,讲述生活的感受,讲述新农村的变化,共度欢乐时光。

合阳花花,是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名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流传千年的花花依旧飘荡在渭北高原的天空,丰富着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续写田野上的歌谣,描绘最烂漫的生活图景。

(合阳花花《节约粮食要当行》:“节约粮食要当行,一粒粮食千滴汗,粒粒粮食辛苦换,农民兄弟心操碎,产下粮食为社会......”)

不需华丽灯光,田间地头、村口树下,都是一出好戏。党定村的“花花热”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八年前,党定村就曾举办重阳节文艺汇演,将散落各地的乡村好声音搬上舞台。在那场周三下午三点的演出中,比较了各村都有唱戏的节目,村民安文秀等三人经过头脑风暴,在故事、笑话、花花这三个选项中,最终决定唱响流淌在血液中的花花,能够生动展现党定村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和村民的文化自信。就是这样无心的举动,没曾想,在演出中获得了最多的掌声。这一波波接续而来的花花热潮让安文秀引发思考:花花,这一珍贵的、极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艺术价值深厚,“土味”花花怎样才能被搜集被传唱?

安文秀:2011年,国家制定和实施《非遗法》,让我更有底气和信心对花花依法保护,“每周三下三点,花花会上秀一圈”,我就是每逢周三,集合地址不变,地址有时候在我家,在谁家都能行,一人叫三个人,到以后叫着叫着,你看坐了一圈人,您看我腰弓着,我就在那给大家讲花花,让大家轮流,一人说一个花花,集合这些老人把花花都搜集起来,我都写出来,有的人不识字,能谅解,我就把这些花花都收集起来,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成立了花花会,说花花。

(合阳花花《十月花》:“小小蜜蜂头顶巾,前山里飞到后山里。前山里采来灵芝草,后山里采来牡丹芯......”)

渭南是民歌的海洋,被誉为中国爱情诗之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合阳位于渭南东北部,黄河西岸,文化积淀深厚,有“伊尹故里,诗经合阳”的美誉,《关雎》等30篇《诗经》佳作旨出自或描述合阳,合阳花花发扬于民间,是一种独特的歌谣,素有“黄土地上的诗经”之称,主要流传在妇女中间,她们在炕头上,在田间劳动时便一起说花花,这些来自炕头和田间的诗,敢于哀乐,缘事而发,内容极为广泛,从家庭生活到国家大事,社会上一切重要现象,都有她们的表露,形式上字数不等,行数不限,短则两三句,长则数百行,有抒情的,也有叙事的,不拘一格,自由多样。

史耀增:我认为这民间歌谣,合阳把它叫“花花”,也就是花花表现的丰富多彩的意思。所以说花花本身就是我认为,是一个《诗经》的民间版。《诗经》过去它也是文人从民间收集来的,那是那个时代的。咱们这花花就是表现的生活面很广,它对农村不光是节日民俗,生活习俗这些它都有反映。几乎可以说是农村的百科全书,它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种押韵形式,容易记忆和传唱。

(合阳花花《采花》:“正月采花无花彩,二月采花花必开,三月桃杏红似火......”)

“新纺花花田女在,晕染布落万顷田”,聊起花花,安文秀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讲到兴起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随着对花花的加深了解,她觉得花花不只是在合阳地域,陕西走到哪儿都有存在。近年来,安文秀尝试花花创作,得益于小时候对民间故事、俗语和歇后语的积累,再加上精进学习相关知识,安文秀的创作可谓是得心应手。

安文秀:我很早就开始写花花,有些人写的故事,我的花花早都写出来了,有些是讲故事,我把那个故事变成一种花花。花花跟诗歌不一样,跟快板不一样,花花是可以倒韵,就是两句一韵都可以,诗歌的话,从头到尾都要押韵,更不说平仄声调了,韵是要押,快板一定要一个一个担起来,光押韵、字数都要达到标准,花花没有这些要求,花花是通俗文学,它就是农民口里想说啥就说啥,比如农民在地里边锄地边聊天时说的,“锄一锄,盖一锄,说说花花到地头,缓过三天草露头,你匮工分咱可锄”,您看干活儿锄地时说的话那就是花花。

(合阳花花《咱打工人》:“九点整到地头,主家早已在等候。进果园,没太慢...”)

花花是合阳之魂,是合阳人的梦想和寄托,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作品浩繁,曲调丰富,她的作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农村妇女,他们承担着家务劳动,漫长的冬夜里,一灯如豆,纺车嗡嗡,花花就自然成为了她们打发寂寞苦闷日子最好的自娱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说花花更加的瞩目,而唱花花渐渐被埋没。

(合阳花花《卖麦了》:“卖麦了!骑着毛驴叫卖麦,到他家,这家闹,那家闹,一个买卖没叫了,骑着毛驴往回跑......”)

孩子游戏时花花是游戏歌,大人劳作时,花花是劳动歌。作为一种人们口口相传的没有影音,只有文字记录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花花古朴、原生态、乡土气息浓郁。但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花花除了在党定村仍有传唱,在其他村庄已经没有了受众,谈到了这一点,同样听着老祖母的合阳花花长大的今年78岁的史耀增感到唏嘘不已。史耀增是合阳花花的采录者和推动者,虽然已经从合阳县文化馆退休多年,但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份民间记忆,他不辞辛劳地走遍了合阳县的200多座村庄,挖掘整理合阳民俗文化,出版多本民俗专著,使濒临灭绝的合阳花花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合阳花花《看女》:“一阵狂风一阵花,一阵香起女远嫁,现在叫了你大妈,走,明天看女去......”)

上世纪80年代,文化部等部门发起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活动,各地很快行动起来,合阳县也不例外,史耀增立即投入这项事业,遵循“全面采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配之通俗易懂的文艺笔触,孜孜不倦地记下合阳花花等乡间资料,奉献出他可尽的力量。

史耀增:80年代那个时候,省上把合阳抓成了点,上面来老师辅导。以后我就自己参加了,每个省都要编省卷,咱们省上的故事卷和歌谣卷,就是花花,我都参与了,所以对这有了更深的认识了。有感触的文字太多了,它表现农村的那种(场景),表现形式非常好,有自由恋爱的,“东来的,西去的,没一个满意的,把我等的着气的”。还有表现夫妻之间的,生活趣味非常浓。因为当时我们这个稿子是文化馆里有个叫梁浩秋的老师在负责,他以后就把各公社的稿子都整理起来,拿复写纸复写了两份,他给他自己留了一份,给了我一份,(我给领导请示说)这么多年来,我还收集了一些,我想把这个编成一个新的《花花集》,原来的《花花》编回来很薄,只收了200多首,(领导很支持),就这样《合阳花花》编出来了。

(合阳花花《念贤妻》:“我家儿好媳妇坏,他女儿没逢上好公家,没公家,顿顿做饭要问他,一顿不问他,驴脸就掉下......”)

2017年左右,合阳县文化馆编辑的《合阳花花》出版,收集整理400余首合阳花花,犹如一个柳绿花红、气象万千的大观园,按照内容分为“婆娘女子一辈辈”“生活经见一桩桩”“婆婆孙孙一道道”“多年世事一件件”“花果草虫一伙伙”“仪式堂歌一串串”,其中有26首入编《中国歌谣集成陕西卷》。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对抢救、传承花花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传承、研究、弘扬花花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另一边,受到同样热爱诗歌的“关雎诗社”的党建忠的建言和启发,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花花”收集好记录好,也是安文秀的使命,她带上笔记本,一户户走、一个个听、一句句录,听一句、记一句……用这样深情和浪漫的方式,将花花整理成册,可是如何发行让安文秀困扰不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同学史耀增的到来恰好给她带来了好机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使“合阳花花”数据库资料进一步完善,2019年,史耀增和同事再次对合阳花花这一民俗文化项目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田野挖掘、调查和收集,在得知党定村成立花花会后,专程进村调研,并且给予大力支持。

史耀增:我们非常感慨,成天说接地气,要搞这个民间文学,你看多丰富,然后我们就和安文秀许了三个愿,第一个愿就是给她们一套音响;第二个就是说文化馆给你整理,把花花出一本书;第三个就是明年元宵节,咱们开个花花会,和路井镇政府联合。后来我们把三条愿望都兑现了,这样我们不断地宣传安文秀,跟安文秀大姐建立了联系,过一段时间就去拜访,安大姐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天才,她本人记了好多个花花。

(合阳花花《十绣共产党》:“一绣共产党,村村好风光,家家一片新气象,人人喜洋洋。二绣共产党,政策暖四方,皇粮国税免去了......”)

为让党的理论深入人心又通俗易懂,多年来,安文秀老人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并坚持浏览报纸,自学电脑技巧,撰写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新“花花”。由安文秀带领的党定村“花花会”也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创建为主题,撰写了十余篇讴歌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花花”。每逢重大节假日,便用那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党定村及周边村(社区)来回传唱,多年来,累计传唱百余次,用那朴素自然的歌谣将党的声音传唱至路井镇的每一个角落。

安文秀:现在脑子不行了,跟以前都不能比的。我还写了很多夸媳妇的花花,夸媳妇就是夸新时代的女性,作为婆婆也要活的明白,因此搞宣传,我们用花花不但宣传党的政策,还写身边的人和事。

史耀增:咱们现在提出了农村的五个振兴,就可以根据这个就可以编出新的花花了,这个安大姐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了。她为她的村里编的这些东西,让镇上,他们村上都很欢迎。他们就把这个作为比如扶贫,这些脱贫这些东西,她都编了相应的新的花花。他们也有编了说是,扶贫的人到他家里来的那个过程,就很好。所以我觉得现在就是要把农村的这些能人动员起来。尽管现在有电视有手机,但是我觉得他们不能代替花花,花花又是扎根于群众中间,他带着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现在的创作,现在创作新花花,也应该保持这种,要保持一种土气,没有土味,我觉得就没有花花了。

花花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歌谣,从历史的尘烟中默默走来,在田间地头,在老百姓的热炕头,在村落街巷从未间断过,它哄睡了多少孩子进入甜蜜的梦境,它诉说了农人们生活的艰辛,同样也带给他们了无限的力量与欢乐,它承载了多少人心底最初的美好记忆。“村美了,人笑了,农家小院歌声扬”,如今,走在党定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亮丽的庭院,一条条干净的村道,一个个和睦的家庭……处处洋溢着奋进的旋律,人人都能把花花唱,大家一起凝心聚力,共同奔向美好幸福生活。

安文秀:花花是诗,花花是歌,花花是快板,花花是热炕上的秦之声、黄土地上的诗经。我认为花花,也是从古代,反映古代社会的现实,它随着时代脉搏的起伏,花花也是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史耀增:我认为花花就是民间版的《诗经》,而且咱们合阳地域,沟北的花花和沟南的花花有区别,她是流传在民间,由民间的人创作,然后由民间的人传承。他反过来又为农村的这种相对寂寞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许亮色。

(合阳花花《创文明重礼仪》:“新农村新风尚,生活富裕人变样,山要蓝水要清,日新月异讲文明,创文明立新风......”)

花花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花花也将迎来崭新的春天,必将走向更加遥远的未来,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

(合阳花花《新农村》:“我家住在新农村,党政村民一条心,如今我村大变样,脱贫致富奔小康。我村路面平又光,四周环境绿汪汪,村民生活大变样,户户盖起新型房,有猪场,有牛场,还有鸡场和羊场...”

合阳花花《石榴树,叶儿苦》:“石榴树,叶儿苦,我妈生我姊妹五。大姐嫁到木匠家,又能拉锯揽木渣。二姐嫁到拧绳家,又能拧绳挽疙瘩。三姐嫁到油漆家,又能油门裱窗花。四姐嫁到压油家,又能压油炒芝麻......”)

记者:您为什么喜欢说花花?

老人1:我爱花花,我爱说花花,为了使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老人2:我一字不识,觉得说花花......还能识上字。

老人3:说花花就是也感觉到自己年轻了一截,也能为党的政策宣传了解,把我们农村人的生活各个方面都能表达出来。

采制:白絮飞、王钊、思敏、李泊缘

编辑:思敏

审核:王钊

终审:白絮飞

监制:黎英

编辑: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