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 探访杨荫东合阳故居

发布时间:2021-04-08 06:51:52

2016年, 杨荫东的故居被合阳县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月7日,由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团走进合阳县同家庄镇同家庄村杨荫东故居,追忆其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生。

1922年2月16日,杨荫东出生于合阳县同家庄镇同家庄村的一个平民家庭。幼年丧母,由祖母抚养,6岁入私塾。14岁进入百良小学,一本《万有文库》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窗口,而在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鸭绿江上》更是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抗日救国的根。

杨荫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对台和统战工作的模范先驱。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热潮被掀起,年仅15岁的杨荫东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抗日洪流,他也是合阳北区加入先锋队的第一人。同年11月,思想先进、表现积极的杨荫东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接受系统的革命教育。

陕北公学毕业后的杨荫东和一批热血青年被党组织派往杨虎城部的第三十八军,正式踏上抗日前线,先后随三十八军参加了王武山战斗和中条山保卫战,经受了艰苦火热的战斗生活的磨炼。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杨荫东奉派考入黄埔军校第一分校第十六期学习。1946年夏,按照党组织指示,他成功打入国民党联勤总部第七补给区司令部,任司令办公室机要参谋,占据了获取胡宗南部战略和战役情报的重要岗位。

在杨荫东故居,采访团成员倾听讲解、参观陈列,重温杨荫东同志的战斗历程,真切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深刻感悟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

1947年4月下旬,杨荫东和西安军事情报组提供了胡宗南部企图压制我党中央东渡黄河的作战计划,党中央和西北野战军根据这一情报及时组织了蟠龙战役,歼敌一个旅,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决了我军在转战陕北途中物资短缺的问题,沉重打击了胡宗南部的嚣张气焰。蟠龙战役结束后,西北野战军前委对杨荫东同志和西安军事情报组给予了嘉奖。

1947年7月,国民党开始大搞白色恐怖,原三十八军许多地下党员相继被捕,但在这生死的关头,杨荫东毅然选择继续潜伏,将这把锋利的匕首牢牢的钉在了敌人的心脏。同年8月,杨荫东和西安军事情报组及时报告了胡宗南部对进攻延安作战方案的调整情况,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开始撤离。为确保安全,组织命令杨荫东尽快撤离,但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选择随国民党军队撤往汉中,继续潜伏。汉中解放后,胡宗南部队继续南撤,杨荫东借故停留在四川省剑阁县,继续等待联络员的到来。1950年,剑阁解放,杨荫东被接回西安。至此,杨荫东结束了这段万分危险,而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潜伏岁月,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荫东先后担任中央军委联络部西北联络处情报科副科长,中央军委联络部一局助理员。1955年,中共中央成立对台办,杨荫东负责具体工作,先后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1985年9月离职。1989年加入黄埔同学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93年专任副会长。2005年11月7日逝世,享年83岁。

“杨荫东同志在敌人营垒内部,出生入死,随时可能遭到捕杀,而他置生死于度外,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同敌人周旋,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任务。他的一生,确实是‘传奇的一生’”。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组组长耿文卿在悼念杨荫东同志文章中如此说。

合阳县同家庄镇党委还将把思政课堂搬到杨荫东故居红色教育基地,把鲜活丰富的党史内容融入宣传教育之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华山网记者王长江|摄影报道

编辑:望江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