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合阳县甘井镇:聆听人民的科学家李立科那段感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06 22:11:59

4月6日,由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合阳县甘井镇,探寻人民的科学家李立科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聆听他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合阳县甘井镇,这个当年被称为“合阳的西伯利亚”的贫穷地方,当时人均年纯收入35元、口粮分不到300斤、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李立科怀着“让大家能吃饱肚子”的朴素信念,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研究。他先是提出了“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方案,使小麦亩产由一百多斤提高到四、五百斤,这一技术在渭北旱原的20多个县被广泛推广,此举使陕西一年增产小麦8亿多公斤,农民终于吃上了饱饭,多年来令他寝食难安的农民饿肚子的问题终于成为过去。

李立科(照片来源于网络)

李立科深知,施肥只是解决了小麦由低产到中产的问题,如何达到高产,关键还在水。然而,水,已经困扰渭北旱原几千年了。李立科萌生了采用覆盖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想法,1995年,他研究提出“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试验田里小麦亩产达到437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公斤。这项技术不仅使粮食增产,节约了灌溉水,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更给当地带去了无法估量的变化。“以磷促根,以根调水”技术一举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七五”期间,甘井试验基地的“旱地农业增产技术”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国内许多省份的专家和农业负责人纷至沓来考察学习,许多外国专家也来观摩,立下汗马功劳的李立科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专家赞誉:“李立科的旱原试验田产量超过关中灌区,这是陕西农业史上破天荒的奇迹。”

合阳的百姓称李院长是他们的恩人,他是人民科学家,是百姓的“活财神”。199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向李立科学习。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彻底使甘井迈向了富裕之乡之路,当吃饭问题解决后,农民们开始种烤烟搞副业,有了多余的钱,又开始发展畜牧业和苹果种植业,优化农田生态,如今甘井乡已经成为合阳县最好的地方。

情深为民 ,躬耕不止。直到2015年,他还带着七八名来自学校和合阳县农技部门的退休老同志,坚守在甘井基地,继续着试验示范,统计各类测量数据,撰写材料,为当地政府提供生产建议。这些老同志在他的影响下,拿着只有千元的月工资,一年中有超过十个月的时间工作在田间地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解决资金、配套机械研发等问题,让倾注他心血的“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进入生产阶段,他不顾自己的八旬病躯,往返在甘井试验基地、麦田和广大农户之间,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写材料,跑有关部门。“80岁的人了,每年都要从杨凌到基地住上五个来月,还是丢不下他的事业!唉,没人能劝住他。

大爱与国,情深为民,生命不息,追梦不止,他的一生与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合阳县原常务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雷哲生这样深情地评价曾与他并肩奋斗过的李立科:“李立科同志在甘井基地的四十多年,是执着探索追求梦想和成就梦想的四十多年,是矢志不移艰苦奋斗的四十多年,是心系苍生、为民造福取得巨大成就的四十多年,也是为渭北旱原人民谋幸福、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四十多年。”

华山网记者王长江

编辑: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