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党家村 静听古韵长歌
(记者:唐蓉 通讯员:秦小星)穿过韩城北郊的泌水河谷,一片古村落映入眼帘,青砖灰瓦,遗世独立。这便是被誉为“民居瑰宝”的党家村,是一座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的村落,一颗历史长廊上的璀璨明珠。六百年风雨,未曾褪去它的风华,反而将时光的厚重感嵌入了每一道砖缝、每一块门楣。
初入村口,漫步青石巷道,脚步声叩响历史的回音。砖墙苔痕斑驳,无声记录着党家村人的生活印记;刻着“耕读第”三个大字的门匾高悬,照亮了这座古村崇文尚礼的灵魂。两侧四合院典雅静谧,只见门楼上的木雕蟠螭蜿蜒,石雕瑞兽昂首,皆是匠人们苦心雕刻的智慧结晶。走近其中一户人家,门匾上“忠厚”二字朴拙有力,似是在诉说主人立身处世的信条;拐角处,党俊鸿先生老宅的“诗礼第”匾额墨色如新,仿佛仍能听见昔年书声琅琅。
村中厅房两侧的砖雕家训,是另一部无声的典籍。“修身莫若谨,处事莫若诚”、“报国当竭力,治家须克勤”……二十六则箴言刀刻斧凿般嵌入青砖,凝练有力。祖辈们将毕生体悟化作墙上的叮咛,让子孙举目可见,俯首可思,在耳濡目染中明悟为人处世的奥义。我驻足良久,忽觉这方寸之间的雕刻,恰似一条绵延的血脉,将“崇德向善”的村风,悄无声息地沁入每一代子孙的心田。
再往村落深处走去,文星阁的飞檐似一支朱笔,直指苍穹。阁下的“惜字炉”不过半人高,炉口烟痕却承载着村人数百年的敬畏。在村中,旧时孩童启蒙,长辈总要指着炉火告诫:“字纸有灵,不可轻慢。”所以凡是写过字的废纸,必郑重焚于此炉。这一小小的举措,正折射出他们数百年来对文化的敬重。炉中冉冉升起的火光,何尝不是文明的火种?它照亮了党家村“诗书继世”的信仰,也让“钦点翰林”的牌匾在祠堂门前愈发耀眼。
登上高处远眺,村落形若葫芦,泌阳堡的城墙如臂环抱。看家楼哨门高耸,箭孔森然,这是昔年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工事。当年匪患频仍,党家村人白日耕读,夜晚则轮值守楼。教化与防御,笔墨与刀剑,在这一处小小村落竟然可以和谐共存。或许,正是凭借着这般“文武兼修”的智慧,让这方村落不受战火和时光变幻侵蚀,时至今日,仍矗立在此处。
暮色渐沉,惜别时回望村落。晚霞为文星阁镀上金边,砖雕家训在夕阳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六百年的光阴在这里凝结成一幅幅定格的画面,是门楣上干涸浓重的墨迹,是炉中尚存余温的灰烬,是石碑上怅惘的叹息。党家村的历史仍然在继续,当古巷的风掠过耳畔,我清晰地听见,那些镌刻在砖石里的教诲,仍在轻声诉说着一个家族、一方水土,对文明的永恒守望。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胡斌
初审:张创飞
审核:唐红萍
终审:王艳
编辑: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