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悠悠古桥岁月长

发布时间:2024-08-16 07:39:11

横卧于澽水河上的毓秀桥

记者 李二娟\文 彭一鹏\图

古桥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在韩城,有这样一句话:“隍庙巷,崇义巷,七十二巷古风显;塔为头,桥为尾,一条龙街文化深;北龙门,南司马,中间待着小北京。”这里提到的桥便是古城的毓秀桥。

毓秀桥横卧在澽水河之上,跨越百年岁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座石头堆砌的建筑,更是时间的守望者,是历史的低语者。

8月8日,记者来到这座“镶嵌”在城市脉络之中的毓秀桥,探寻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

“高而曲者曰桥,以通两岸之往来也。”毓秀桥又称澽水桥、南桥,昔日是连通澽水南北的唯一途径,因此在韩城人的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分量。

“这座桥的功劳很大,几百年来,它不仅为我们两岸的居民提供了很多便利,它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韩城人。”68岁的贾雪芹介绍,她是韩城市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三十多年来,她将韩城的故事讲给了许许多多的人。“毓秀桥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韩城的民风淳朴,韩城人的乐善好施,它教会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多少年来,我也深受启发,每次讲解时,都特别自豪,乐意将这些故事讲给每一位倾听者。”贾雪芹说。

据《韩城县志》记载,毓秀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五年(1702—1706年),几百年来,石桥几经修缮,桥名也几经修改,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后更名为“毓秀桥”。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毓秀桥为陕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重修。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毓秀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远处看,毓秀桥是呈半圆拱十孔联拱石桥,桥体南北走向,十孔等跨。石桥全长180米,宽4.5米,净跨6.15米。每孔间筑菱形分水石墩,宽5.9米,每个桥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个个目光如炬,威严又神秘。

漫步在桥上,青石砌成的桥身,紧密连接的石块,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质量的严苛要求。仔细看,发现石缝间嵌了许多铁锭,据介绍,这是后来修复过程中所加,可以加固桥面。桥的两旁为石栏,石栏之上每隔近两米有一望柱,东侧有101个,西侧有99个,柱头上的雕饰不是人们常见的狮子、走兽之类,而是桃子、西瓜、葫芦等样式。桥南北两端有圆雕石人坐像各两尊,头戴风雪帽,似两个守卫守护在桥头。

桥南边郁郁葱葱的松柏后面有一座木牌坊,据说原本在毓秀桥上建有三座牌坊,可惜因年代久远,多已损毁,唯有保留下了桥南的牌坊。牌坊上现有“示我周行”牌匾,这句话出自《诗经》,“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意思是人待我友善,指示大道,让我行走。

当地人介绍,真正为人们指出“友善大道”的,要属这座桥的建造者刘荫枢了。据考证,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官员刘荫枢有一次回韩城探亲,看见乡亲去赶集时,被澽水河所阻拦,出行非常不便。于是,他决定自己出资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桥,亲朋都反对他的做法,觉得他应该把钱留给自己的子孙,而不是无私捐助给别人。但是刘荫枢并没有因为亲朋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如果自己不努力读书,我留给他们再多钱财又有什么用呢,只有他们自己奋发图强,以后才能有出息。”

毓秀桥修建完成后,给当地百姓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之后为了避免子孙借此桥敲诈百姓,刘荫枢象征性地以二两八钱银子,将桥卖给了韩城二十八里村社,并立字为证,这便有了“三两银子卖桥”的故事。

这个故事至今在韩城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被人们当作培养后代自力更生、独立生活的“活教材”。当地人也纷纷建祠立庙,纪念其功绩。

如今,毓秀桥被保护了起来,而在毓秀桥西侧,已修建起了一座新的公路桥,这座新桥将延续老石桥的使命,见证每一个往来于此的韩城人的故事。

如果你去韩城,一定要去毓秀桥上走走看看,触摸它、了解它,静静聆听它的故事。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