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富平阿宫腔:水袖轻摇处的千年吟唱

发布时间:2025-04-12 07:04:57

阿宫腔《青天女巡按》剧照 图片由富平县阿宫剧团提供

北望乔山,南依荆塬,阿宫腔在富平这片黄土褶皱里生了根。老艺人唱《王魁负义》时,尾音总往上挑,像频山突起的山脊;青衣哭腔打着旋儿往下沉,那是石川河在九曲回肠……4月7日,记者来到富平县阿宫剧团,感受阿宫腔映在频阳大地上千年不褪的血脉传承。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遏公腔,是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阿宫腔具有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等特点,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颇有南戏之韵。据记载,阿宫腔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闻阿房宫被烧毁,众乐工遂作鸟散,流入咸阳以西者众多,于是秦宫乐舞就在当地繁衍开来,由于此中曲调来自皇宫,而当时诸多宫室中阿房宫颇负盛名,人们就称之为阿宫腔。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阿宫腔遍及兴平、泾阳、三原、临潼、富平等地,现仅有富平县阿宫剧团将其保留、传承、发展。

阿宫腔的曲牌多达400余支,在全国戏剧艺术中独领风骚,很多场面都有专用曲牌。其代表曲牌《十样景》由10余支曲牌合奏而成,开场必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阿宫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有600余本。剧目唱词浅显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有的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荒淫无耻、残忍凶暴;有的批判卖国求荣、表彰民族气节;有的取材民间故事,反映伦理道德、男女爱情;有的抨击忘恩负义与颂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走进富平县阿宫剧团的非遗展示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悬挂在墙上的珍贵老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文件资料、一个个制作精良的皮影和数件被岁月磨得锃亮的老乐器,配合着音频、视频资料,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阿宫腔的前世今生。视频中,只见阿宫腔表演者身形微倾,脊背却绷得笔直,似古松迎风,暗含劲道。水袖翻飞时,指尖总悬着三分颤意,像早春枝头将坠未坠的露水。移步时袍角翻涌成云,却始终不闻脚步声。最妙的是那眼神,明明对着满场看客,却总望向虚空某处,瞳仁里烧着两簇幽火,那眼神如刀劈开锣鼓点,活脱脱让千年故事都在这一瞬还了魂。

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宫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曼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阿宫腔演员的排练室,近距离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幕后故事。

台上水袖翩跹、唱腔婉转的阿宫腔表演,背后是演员鲜为人知的严苛训练。为传承这一陕西非遗剧种的独特韵味,演员从基本功开始便须“过三关”,即身关、声关和德关。

“身关”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压腿、下腰、台步、水袖、身段等形体训练,需达到“形神合一”,考验表演者的身体柔韧性、力量控制。“声关”要求表演者掌握剧种特有的发声技巧、气息控制、方言咬字,考验表演者嗓音耐久力、情感表达,学徒常对着一碗水练唱,要求水面不起涟漪,确保气息平稳。“德关”则要求阿宫腔表演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规矩、悟得透角色,旧时班社出师前,需跪背《梨园古训》,焚香祭祖方可登台。

“阿宫腔的日常训练非常辛苦。”李曼告诉记者,每日天不亮便吊嗓练声,将高亢脆亮的假声与细腻柔美的真声反复磨合;形体训练中,一招一式需结合戏曲程式与地方特色,甚至为练就稳如磐石的台步,常双腿绑沙袋行走数小时。老艺人还会要求年轻演员对着镜子反复调整表情,一个眼神的流转可能需揣摩数月。此外,背诵大量传统剧本、学习方言古音、研究历史人物身段更是必修课。“冬练三九汗透衫,夏练三伏嗓生烟”,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坚持,才让阿宫腔在当代舞台上依然熠熠生辉。

2006年,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关中地区的很多中老年人而言,阿宫腔是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文化记忆,许多人对经典剧目耳熟能详,甚至能即兴哼唱,强大的群众基础也让阿宫腔越唱越响。由富平县阿宫剧团负责表演的“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自2016年在富平县文化中心广场上搭起舞台后便一直坚持演出至今。这种从最初以阿宫腔剧目为主要表演内容的“一元剧场”脱胎出的文化惠民演出,如今已经在富平县文化中心广场、南门广场、怀德广场等地形成了固定的演出时段,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阿宫腔的表演和传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水袖轻摇,婉转浅唱,在富平的乡野戏台上,阿宫腔的唱词仍裹着古老的韵脚,一字一句,叩击着现代人的耳膜。当非遗的烛火摇曳,这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声腔,照亮的不仅是过去,更是一群人长远的守望。 记者 赵倩茹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