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赵老峪南村的十年蝶变

发布时间:2025-01-14 11:14:49

过了腊八,年味儿渐浓。富平县薛镇赵老峪南村的村民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赵老峪南村地处富平县北部山区,距县城40公里,由原来的十二盘村、青兰村、山桥村、武岭村合并而来。这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土地贫瘠,群众经济来源匮乏,生活比较艰苦,“房在山上,路在天边!”曾经是富平县条件最差的贫困村之一。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是村民最大的心愿。

2014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赵老峪南村整村搬迁到薛镇明月苑安置小区和杨范安置小区,村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得以实现。

十年弹指一挥间。日前,本报记者再次走进赵老峪南村,感受村民搬迁后的生活变化。

搬出大山天地宽

走进村民姜锁志的家,房间干净整洁,暖意融融。今年,是姜锁志从山上搬下来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间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如一场奇妙的梦。”姜锁志说,想当初山上的日子,冬日里寒风呼啸,屋子破旧,取暖全靠屋里那堆柴火,一家人哆哆嗦嗦地熬过漫长的冷天。哪像现在,安置小区的房屋整齐坚固,双层玻璃把寒冷牢牢挡在屋外,空调一开,房间里暖和得很。

“不出大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姜锁志说,过去,住在山顶,一家人就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

相对于生活上的困难,姜锁志最揪心的还是一家人的住房安全。“一下雨,就怕泥石流。”每年雨季,他愁得觉都睡不好。

搬出大山天地宽。如今,他不仅住上了安全的新房,上学、看病、找工作也方便了很多。“家门口就有很多园区、企业。”在政府就业帮扶下,他在附近的邮政所上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在以前真是不敢想啊!”姜锁志说。

“这十年,山变了,人也变了。”走了几十年山路的路双虎,从没有觉得走路像现在这样轻松。以前,肩挑背扛,埋头看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现在,时走时停,终于有了闲心去欣赏沿途的风景。

路双虎是赵老峪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十年,他组织村民一起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亲历了这段幸福的变迁。

“以前,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大山上,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看门靠狗,日子过得艰苦。”路双虎说,搬到镇区后,安置小区周边配套建起了中心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及文化休闲广场,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孩子就近上学,老人看病方便,适龄男青年找到了媳妇,群众在附近务工。生产生活条件的转变,带来的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有些村民还在村支部的引导下成立了各种自乐班,茶余饭后,跳跳舞、打打球、下下棋,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就像梦一样。”路双虎说,“这十年,从山上到镇区,从农民到居民,老百姓的生活变好了,精气神也更足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我们得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老百姓所有的梦想都能一一实现。”

安居乐业奔小康

当前,富平柿饼正处在销售旺季。赵老峪南村的集体经济——柿饼加工厂内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忙着质检、包装、发货,干劲十足。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陈芳玲说,过去在深山里,交通不便,土地零碎,靠天吃饭。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出外打零工,跑断腿不说,还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在村上的安排下,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包联单位富平县发改局和富平县供销联社将发展产业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积极协调多方资源,争取100万元建设了南村柿饼加工厂,投资100万元建设了青兰奶山羊养殖场,并组建了赵老峪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两个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赵老峪南村山上的自然资源,建成3000亩中药材示范园,预计5年内将达到1万亩。

目前,柿饼加工厂通过租赁的方式对外承包,年承包费6万元,每年秋冬季解决村上闲置劳动力就业50余人。村上的青兰奶山羊养殖场和北民奶山羊养殖场存栏奶山羊1000多头,实现养殖收益100万元。2024年12月,村上为村民进行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体会到安居乐业的幸福。

脱贫户柯增利在村里的羊场养羊60只,年收入5万元左右。通过养殖,现在家里购置了冰箱、彩电等家电,居住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搬迁户刘双进从2018年开始便在安置小区的物业办公益岗位工作,尽管腿有残疾,但他很乐观,物业管理岗位杂事多,他总是忙前忙后。刘双进说:“老村退耕还林,我种了3亩多花椒树,再加上每个月都有公益岗位收入,空闲了还在镇区做一些零工,现在的生活挺好的。”

赵老峪南村老村区域内山峦重叠,日照充足。花椒、柿饼、蜂蜜等农产品品质较好,但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大量农特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驻村工作队便指导村民开办企业,设计专业包装,打造“寻蜜南村”和“寻味南村”多个品牌,目前,部分产品已销售到福建和江苏等地。

“今后,我们将围绕产品质量、包装设计以及深加工做文章,把赵老峪南村更多的农产品做成商品,把特产变成产业,带动群众可持续增收。”富平县发改局驻赵老峪南村第一书记樊浩华说。

搬迁稳得住,产业能致富。异地搬迁与产业发展“两手抓”,把搬迁户嵌在产业和就业链上,让他们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有力激发了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搬迁户的致富信心倍增。

和美村庄幸福来

设施齐全的文体广场,栩栩如生的连翘墙画,实景堆砌的乡愁记忆……

过上好日子,还得有好环境。2024年第一季度,在包联单位的资金支持下,赵老峪南村启动了和美村庄创建,修缮公厕、平整菜园、绿化栽植及基础设施维护等。力求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保长效,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在和美村庄建设中,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他们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石磨、石碾、水缸、轮胎、老农耕工具等素材打造实体小景观,既展示了山里生产生活的真实美,又留住了乡愁。

“废旧利用留住了乡愁,农具农事留住了记忆。”薛镇副镇长赵新超说,对原有的石磨、石碾进行恢复,今昔对比,不仅使广大村民能够回忆、体验过去生活的艰辛,感受现在的幸福,又实现了废物利用,美化了乡村环境,一举多得。

“通过党建引领,赵老峪南村守住了村庄本色,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崭新风貌。”樊浩华说,创建期间,全村党员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党员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团结作战,营造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乡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高不高。村容村貌是赵老峪南村的一张靓丽名片,春夏季走进村庄,前有鸟语花香,后有民居院落,放眼望去,一排排崭新的庭院坐落有序,一条条水泥路干净整洁,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庄绿树成荫,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极大改观。在全县召开的2024年第一季度“红黄旗”制度观摩评比总结会上,赵老峪南村被授予宜居宜业和美村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民生温度”,增加了“幸福厚度”。

十年奋进跨越,十年破茧成蝶。赵老峪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村庄也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记者:王能力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