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富平柿饼”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一):当非遗技艺遇上“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4-12-10 19:58:35

10月25日,第八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全球顶尖的柿子研究专家和学者汇聚富平,探索柿子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助力柿子产业创新优“柿”、品牌强“柿”、高质量发展。

小小的富平柿饼,不仅畅销全国,还香飘国外、“接力”太空,成为“三产融合”释放乡村新动能的典范。

请听渭南台采制的系列报道:“富平柿饼”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今天播出第一集:

当非遗技艺遇上“工匠精神”

每年十一月,是柿子成熟销售的季节,在柿子主产区富平县的田间地头、生产厂房,一片繁忙景象。

【同期声:全世界都找不到富平这第二块地,特色产业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特色。】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柿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耀文,从事柿子种植、加工30余年。说起富平柿饼,他满满的自豪。郑耀文【同期声:光照、气候、土壤这几个因素都是几乎不可更改,它的市场稀有性,所以你就好做。】

一串串火红的已削了皮的柿子,被透明的柿子托架卡在其中,每组4个,像一颗颗金蛋蛋,整齐地悬挂在院内。说起柿子托架,熟悉的人都说要感谢郑耀文。以前,传统的柿子悬挂方式,不但容易使柿饼变质而且影响品质,郑耀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08年,他开始自行研发悬挂设备,依据柿子特点,结合外出考察,设计了透明的柿子托架,四端都有个剪刀状的口,极大地方便了柿子悬挂,不仅承重好,还节省空间,刚一出来就受到广大柿农的欢迎,破解了困扰他们多年来的生产难题。柿农田丽丽【同期声:以前那麻绳一串挂的少,现在这挂的多也干净、方便。】2012年,郑耀文将该项目申请了专利并进行了批量生产,有力促进了富平柿饼的提质增效。

为了让消费者吃上干净卫生的柿饼,郑耀文还为柿子建起了大棚,将悬挂的柿子请进了棚里,并安装了卷闸门,阻挡了刮风下雨等特殊天气对柿饼的影响,极大提升了柿子的品质。

郑耀文的妻子支晓妮说,丈夫最大的嗜好就是搞柿子研究。家里建的百亩标准化富平尖柿示范园,就是郑耀文的试验田,合作社成员和技术需求者都可以来这里交流研讨。

说起郑耀文攻克柿子树的炭疽病,柿农刘小平是满心的佩服。刘小平【同期声:炭疽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毒,一旦进了园里那就是毁灭性的,郑总把这一难题攻克了。】

当时,为了攻克炭疽病,郑耀文和它杠了多年。他反复尝试、实验后,终于运用“搭桥”技术,解决了这一困扰柿农多年的难题。郑耀文【同期声:炭疽病可防可控,利用“搭桥”来解决问题,一棵树两个根。】刘小平【同期声:郑总给了这柿子树第二次生命,产值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是个爱学习、爱钻研、是个正能量的人。】

每颗柿子,在郑耀文眼里都视为“宝贝”。他常说:“柿子不存在浪费,都能产生它的价值,商品果制作成柿饼,剩下的可以酿成柿子醋”。

今年,郑耀文自己创新改造的“冰柿”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期声:“咱先进这个炉,我把这个挪开,要不然地方腾不下……”】察颜色、捏软硬、尝口味,经过48小时的脱水、脱涩,外皮柔韧有嚼劲,内里软糯爆浆的流心“冰柿”出炉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论多忙,郑耀文都不会忘记帮助合作社的社员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和销售。柿农张铜牢【同期声:我加入(合作社)的早,大概有15年,栽柿子树(郑耀文)给你提供技术,有时领到那开会也能开眼界,人家只要把技术、方向给你指导,产量能上去、柿子品质还好,这就对了,永远做品质最好的。】

说起柿子,支晓妮对丈夫是满满的信赖。支晓妮【同期声:只有好的品质才能得到更大的市场,我丈夫这人很有思路和预判,也很有韧劲,我们一路走来很艰辛,但现在打造的中高端市场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我们的产品不愁卖。】

留将根蒂在,岁岁待东风。郑耀文以柿闻名遐迩,也得到多项荣誉,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郑耀文【同期声:干这行就要钻研它,改善它,品质永远是第一。】他将非遗技艺进行创新、推广,让它“活化更新”,用工匠精神使其更臻完美,使富平柿子产业在创新中传承发展。谈及未来,郑耀文爽朗地笑着说【同期声:在我这一生,争取每年给中国人一个人做一个富平柿饼。】


采制:岳娜 王晓红 杨柳 王欣 杜宇凡

编辑:马健 赵春龙 

审核:王晓红

终审: 周新宏

监制:黎英

编辑: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