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柿染创新 绘出生活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06-04 11:27:38

中国柿染艺术馆一角(5月28日摄)。  记者 李羽佳摄

富平县的小学生在湾里村体验柿染(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湾里村村民在制作柿染制品(资料照片)。 群众新闻网记者 赵宇鹏摄

初夏时节,富平县30余万亩柿树枝繁叶茂,枝头青绿色的果实圆润饱满。

富平县薛镇湾里村村民赵宏眼里,却有一幅有关柿子的彩色图景。

“熟透的红柿子是做柿饼的好原料。青柿子七月疏果,酿成柿漆染成布,深深浅浅的茶色,别有一番风味。”这位年近六旬的村里汉,和许多村民一样,也爱上了柿染艺术。

柿染也被称为“太阳之染”,是将还没成熟的青涩柿子捣碎后榨汁发酵做成漆,在布料、皮革、木器、纸张等物品上染色,染后在太阳下反复晾晒。随着染色次数增加及日晒时间变长,茶色渐深,素雅耐看。

富平柿树挂果面积达18万亩,鲜柿产量达2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65亿元。2023年5月,富平县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达成柿染产业合作,在富平县薛镇湾里村挂牌成立了中国富平柿染研究中心。

时隔一年,技术、艺术、产业在这里走向融合。5月28日,记者走进湾里村,探寻柿染产业给乡村发展、村民生活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柿子产业,融入文化

柿汁含有丰富的天然单宁酸与胶质,经柿汁浸染过的制品防水、防腐、防虫,结实耐用。柿染看似简单,只需用柿漆涂抹、浸泡不同材料,但要真正做成柿染制品,则需要反复涂色、晾晒。

“柿染是从唐代就有的植物染。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富阳纸伞,用桃花纸制作完伞面后,需将伞浸到柿漆里以固色、增韧。杭扇中最具代表性的黑纸扇,也是以柿漆反复涂抹扇面,雨打不透、日晒不翘。”中国柿染艺术馆主理人杨维娜介绍。

柿子丰产的年份,当地人称为“大年”,反之则是“小年”。几年前的一个“大年”,在柿子还未成熟时,湾里村一位种植柿子的村民问杨维娜:“树上的柿子太密,挤在一起相互争夺养分,品质难以保证,能不能打点药或者想想啥办法,让果子先落一部分。”

让农民去摘卖不出、无处用的青柿子,浪费时间、精力,柿子挂在树上又相互影响生长。柿染的引入,让农民在“大年”愿意人为疏落柿子,也让“小年”自然生长的残次果有了归处。靠卖青柿子,农民又增加了收入。

稳定的柿子产业基础,为柿染这个古老的技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带来无限可能。在富平县,那一抹抹茶色不只是单纯的色彩,更像是太阳的馈赠,在保留住柿子生命痕迹的同时,为不同的材料带来生命的温度,也为柿子产业融入文化的气息。

跨越两省,连接千里

关于柿漆,《云仙杂记》中写道:“笼桶衫柿油巾,皆蜀人奉养之粗者。”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中有对柿漆做法的记载:“每柿子一升,捣碎,用水半升,酿四、五时,榨取漆令干,漆水取亦得,可以供做伞者用度。”

书中的文字,在富平县有了具象的表达。这背后,跨越两省,连接千余公里。

为了回答村民的疑问,杨维娜一直在不断学习——读文献资料,了解柿染的历史和现状;在网上找柿漆制作视频,并跟着操作实践;搜索全国各地有关柿染的活动,思索柿染的发展方向。

“在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中,我了解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专门研究植物染的专家,植物染中蓝染的行业标准就是由他们参与制定的。我便对这个研究所心生向往。”杨维娜说。

通过苏陕协作,富平县加深了对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了解,并于2022年年底两次对研究院的专家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富平县实地调研。但由于种种原因,行程一次次被耽搁。

2023年2月,富平县组织当地从事奶山羊、柿子产业的代表前往江南大学学习,杨维娜也在其中。她找到带队的干部,提出拜访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想法。不到两小时,富平县的拜访函就送到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这次会面,富平县的干部抓住良机,将柿子产业发展、对柿染的构想等想法全盘托出,真诚的态度和深入的分析打动了专家。

一个月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在富平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走访调研。2023年5月9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富平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富平柿染研究中心在富平县薛镇湾里村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富平柿染研究中心主任汪琼说:“富平县有丰富的柿子资源,对柿染的产业定位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也很契合。希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探索科研与艺术、时尚设计的有机结合,打造柿染品牌与IP,开展文创产品、服饰品设计研发,构建起连接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跨界合作,未来可期

柿染的美,取之自然,融于自然。伴着柿香,许多美好顺其自然,不期而遇。

2023年10月,由富平县委、县政府主办,富平县农业农村局、中国富平柿染研究中心、富平县薛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富平·柿食柿色联合展演秀”在湾里村上演。以柿染为主题,不同领域的时尚艺术品牌通过跨界合作和联合展演的形式,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碰撞、融合,更多人因此知道了富平柿染,富平百姓看到了柿染的发展空间。

自那之后,高校的院系负责人来富平开展调研并达成长期合作,来自法国、德国的独立服装设计师尝试买少量柿漆进行创作设计,县域内的老人、孩子会到柿染艺术馆参观各式各样的柿染制品。

今年50多岁的王亚苹是湾里村人,一直务农的她种植柿树、加工柿饼都是一把好手。去年,她还学了柿染技艺。中国柿染艺术馆开馆时的第一批展品中就有她的作品,这让她颇为自豪。

最近,在王亚苹生活的村里,在她工作过的中国柿染艺术馆旁边,一间由富平县投资建设的柿漆生产车间即将完工。6月,车间里将安装一套定制的现代化柿漆生产设备。一颗青柿子经过机械清洗、榨汁去除杂质、高温加热灭菌等步骤,几分钟就可以成为青色的柿子汁,再经过发酵存储后,就成为用途多样的褐色柿漆。

“用现代化设备生产的柿漆量大、品质稳定,发酵期也更短,同时还能根据浸染材质的不同有所区分,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今年,我们计划生产150吨柿漆。”生产车间负责人刘耀鹏说。

柿染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添底气。今年,湾里村新栽种500亩柿子树,柿子种植面积扩大了近一倍,柿染产业预计能为村里带来1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柿染培训也将惠及湾里村及周边村的村民。

湾里村党支部书记路德社说:“产业发展好了,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信心和动力也更足。今年,村里得到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持,将新增4公里通村路、1公里多的排水道。10月,一座现代化的柿饼生产工厂将投产运营。”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在柿染产业中,有手艺人的情怀,也有柿子与人的和合共生。生长在关中大地的柿子,在一件件柿染制品里焕发新的生机,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更大活力。

记者 李羽佳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