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轮新月”里的烟火传承
“从南京到北京,同州府里好烧饼,掂起轻,摸着厚,空空里面能夹肉。”在大荔,多年来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清晨,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外加两个月牙烧饼,一个夹肉,一个掰成小块泡进汤里,令人大快朵颐。
关中平原东部素有“大荔有一怪,烧饼半个卖。”的民谚,说的正是这状如新月、色若金箔的月牙烧饼。据《大荔县志》记载,这种独特形制的面食诞生于市井智慧:早年百姓食用水盆羊肉时,需把圆形烧饼掰成两半,既参差不齐,又不方便。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与其吃的时候掰开不如直接在制作时将烧饼切成两半烘烤。经过代代改良,月牙烧饼的制作技艺愈发娴熟,味道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味蕾。它外皮焦脆、酥香可口,无论是热吃还是凉吃都别具风味。通常与同州羊肉泡馍、豆腐菜、炉齿面等搭配食用,也能夹着各种蔬菜、卤肉、鸡蛋等同吃,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今年3月,秉持“坚守传统、积极创新”理念的同州月牙烧饼被列入渭南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8岁的秦宪荣是同州月牙烧饼的传承人。15年来,他在恪守传统古法工艺的同时,又在馅料配比、烘烤时长等细节处持续创新,让这一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今天和面的水温有些高了,面少了点筋道。”4月10日,在大荔县同州月牙烧饼店,老板秦宪荣一边指出徒弟饶松在制作月牙烧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边细致地传授制作经验。秦宪荣介绍,月牙烧饼的原料为中筋度小麦粉、小茴香、盐、黑芝麻、食用碱面,经和面、起面、制坯、烙烤四道工序而成。做好的烧饼外皮黄亮焦脆,内瓤酥松空软,既好看又好吃。
那么如何制作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月牙烧饼?在长期的实践中,秦宪荣总结出了“一揉二摔三敲四擀”的制作心得。他说,每一道工序都会成为月牙烧饼独特口感的关键。说话间,秦宪荣熟练地揪下一团面,双手快速而有力地揉搓,将面团揉得光滑细腻。紧接着便是“二摔”,只见他高高举起面团,重重地摔在案板上,“啪啪”声清脆响亮。“在制作每个月牙烧饼的过程中都要摔打三四下,摔打这一步能让面更加筋道,口感更好。”秦宪荣边摔边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不时拿起擀面杖,有节奏地敲打案板,声音清脆悦耳,就像街头的吆喝声,别具一番风情。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继承和发扬非遗美食?秦宪荣有着自己的坚持与创新。在他看来,月牙烧饼的制作必须保持原汁原味,才能守住这项非遗美食的灵魂与根基。他说:“多年来,我制作的月牙烧饼始终坚持不添加任何多余佐料,就是为了让食客一口咬下去能尝到最本真的传统味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精髓,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传统工艺的制作上,秦宪荣还有一项独特技巧——将小茴香放入锅中烤干后,用擀面杖擀碎,且特意保留一定颗粒感,这样能更好地留存香味。为了让味道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他还在月牙烧饼制作过程中加入花椒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赋予非遗美食新的活力。
如今,秦宪荣一天能打五六百个月牙烧饼,但依然供不应求。他的月牙烧饼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说话间,来大荔探亲的王聪玲过来买月牙烧饼,她说:“同州月牙烧饼口感酥脆,味道浓郁,让人回味无穷。每次来这里我都会买上几个,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在坚守品质与创新口味的双重加持下,秦宪荣的月牙烧饼人气愈发高涨,他用传统手艺叩开了现代食客的味蕾大门。
除了制作月牙烧饼,秦宪荣还致力于传承这门传统手艺。近几年,他开始收徒授艺,前前后后已经教了七八十个学员,很多学员学成后都自己开店卖烧饼。“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月牙烧饼的制作工艺,将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秦宪荣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担当。
10时30分,伴随着酥脆的“咔嚓”声,第一炉月牙烧饼出炉,秦宪荣也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拨客人。
“老板,来10个饼。”“老板,烧饼可以邮寄吗?我想给上海的女儿寄一些。”……声声询问,是食客对月牙烧饼的喜爱,更是对这一传统美食文化的认可。同州月牙烧饼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它的美食传奇。
记者 李二娟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