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黄河盐碱地:建起“海陆空”立体农业

发布时间:2023-12-28 07:35:53

10月9日,黄河滩光头水产养殖场的大闸蟹喜获丰收(资料照片)。

冬日的黄河岸边,寒意浓浓。

12月13日一大早,渭南市大荔县范家镇下辛村村民刘春香送走最后一批大闸蟹,就开始封池整理,为来年作准备。在蟹池旁搭建的简易房里,刘春香算了一笔账:全年收入超过40万元。她欣喜不已:“没想到盐碱地用好了,比耕地效益还高!”

曾经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现在亩均收益超万元。为啥?

“靠技术!”刘春香笑着说,思路变了,技术变了,地的价值就变了。

下辛村所处的黄河流域渭南段,有56.51万亩盐碱地。在“关中粮仓”渭南,依靠科技创新,70万群众在盐碱地上建起了“海陆空”立体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鱼虾蟹充盈“蓝色粮仓”

受黄河水位上升影响,刘春香所在的下辛村的1万余亩耕地里,有6000多亩都是盐碱地。

曾经,望着白茫茫的盐碱地,下辛村党支部书记杨福朝急得直跺脚。他觉得,这么多的地,不种,太可惜;种,却啥也不长!守着地,群众过得苦。

为了改善生活,1988年,杨福朝听说盐碱地里能引水养鱼。和村民合计后,他决定带领大家试一试。

挖池塘、修路、建水电……最终引来黄河水,下辛村花了一年多时间。紧接着,草鱼、鲤鱼、鲫鱼苗进了鱼塘,第二年就有了收益。

“一亩地有2000多元的收益,盐碱地里第一次生了‘金’。”杨福朝笑着说。

然而,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传统养殖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该村养殖户牛志健坦言:“水产养殖投资大,风险也大,靠小门小户去升级技术、改良品种并不现实。”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机会来了。这片盐碱地集中连片、水产养殖基础较好,吸引来四川、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客商。

2016年,安徽客商易忠发来到下辛村,建立了黄河滩光头水产养殖场。他说:“当时大家都没想到,除了养鱼,这片地还能养螃蟹。”

“盐碱地里养大闸蟹,关键靠技术。”大荔县水产站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张忙友告诉记者,盐碱水的盐度介于淡水和海水之间。在养蟹的不同阶段,要根据需求对水进行淡化或者盐化处理。这一过程,正是为了模拟海洋环境,让螃蟹能更好适应。

通过技术改良,易忠发的养殖场逐步扩大到2200亩,每亩纯利润超5000元。

村民们看到养殖场效益好,也纷纷效仿起来。先打工学技术,再自己当老板,大伙儿有了新奔头。

大荔县水产站站长郗成军告诉记者,大荔县共有10多万亩盐碱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仅开发了3.7万亩,已实现产值4.45亿元。

“亩均产值超万元,正是因为我们走智能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路子。”郗成军说,“推广智慧养殖,用自动投料、自动增氧等方式,水产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接下来,我们还要升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亩均效益。”

如今,盐碱地成了“蓝色粮仓”。从草鱼、鲤鱼、鲫鱼到澳洲龙虾、南美白对虾,大荔县不断尝试新品种养殖,累计投放鱼苗7500吨,年水产品产出2.87万吨。

硬科技成就万亩枣林

盐碱地不仅能养水产海鲜,还能种冬枣、葡萄、莲菜等经济作物。

近些年,靠着种植冬枣,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今年30岁的秦天琪2010年返乡创业,发展设施冬枣。2019年,他升级改造温室大棚,打开手机APP就能获知冬枣长势,动动手指就能调节空调、升降棉被、开关风口。从此,冬枣“住”进了全自动空调房。

“有了新设备,还要有新理念和新技术。”秦天琪说,以前种的冬枣,一个枣吊上结七八个枣,一公斤卖二十几元。现在,枣树进行疏果后,一个枣吊只结两三个枣,但枣的品质提升了,卖价更是提升了10倍。

今年5月10日,秦天琪家的冬枣“错峰上市”,一公斤卖到400多元,很快销售一空。他经营的合作社,每棚冬枣收入超过8万元,亩均收入超5万元。

靠技术可以赚大钱。为此,大荔人用上了“十八般武艺”——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补光设备、土壤排碱设备……硬科技成就了万亩枣林。

“我们将700株枣树移栽到试验示范的智能温棚中,希望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管理,在不改变品质的前提下,将冬枣上市时间提前到春节,并延长货架期。”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产业股股长赵艺说,冬枣对生长区域很挑剔,全县只有42万亩适合种植。在盐碱地上种冬枣,需要调理土质,增加有机质和有益菌群数量。

在赵艺看来,要提高效益,就得靠技术,在冬枣的品质上做文章。

无人机飞播广袤良田

在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盐碱地又是另一番景象——

千亩良田上,植保无人机在空中喷洒农药、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往来作业,“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农事农情数据。

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让盐碱地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

正值冬灌期,新城村种植大户常广寅一边查看土壤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咱们脚下这片土地,曾经都是用来晒盐的。我们村处于曾经的卤阳湖湖底,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主要产业就是制盐。”

该村党支部书记许增顺介绍,20世纪90年代,为了改造盐碱地,村里想了各种办法:大修排碱渠、引入水源灌溉土地洗盐、改种耐盐碱的作物品种……

“开荒时,一亩地只产150公斤小麦,大伙儿日子过得很恓惶。”许增顺说,今年虽然遭遇了“烂场雨”,但小麦亩产超过了500公斤。

“近些年,我们指导新城村增施有机肥、进行秸秆还田,持续推进排盐碱工作,使土壤肥力不断上升。”蒲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师海斌介绍,新城村6000余亩土地上实现规模化种植,小麦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

“种地越来越智能,不仅产量提高了,我们也更省力了。”常广寅说,“原来背着喷雾器喷药,一个人一天喷10多亩地就累得直不起腰。如今,无人机飞防,一天作业面积能达1000亩。”

今年是常广寅应用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的第三年。应用了新技术,小麦每亩多产近100公斤,收益增加近300元。常广寅很满意。

“盐碱地已经成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我们在这里建设了千亩小麦宽幅沟播示范田,应用‘3335’新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播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师海斌说,挖掘潜力,拓展生产空间,盐碱地改造大有可为。

对此,常广寅很期待。他说:“明年,村里土地要建成高标准农田,等到田间生产路硬化、灌溉渠整修后,这片盐碱地就彻底换了模样。”

渭南市市长陈晓勇介绍,2022年起,渭南在盐碱集中县(市、区),启动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今年,恢复的盐碱地粮食产量较2021年增长3.3%。

随着排水排碱工作持续推进,“海”里蟹肥鱼虾跳、陆上特色产业壮大、空中无人机在良田飞播的景象将越发生动。

记者 李妮文/图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