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缕相思寄乡愁 古韵沧桑枣更甜——大荔古枣树生态公园写真
古枣树生态公园一角
古树档案:大荔,是全国闻名的枣树发源地之一,枣文化悠久深厚,自西汉迄今已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涵盖水枣、梨枣、冬枣等140多个品种,历久弥新,颇负盛名,被誉为“红枣种质天然资源库”。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大荔县纳入县级保护的古枣树有300余棵,列入陕西省绿化委员会挂牌保护的209棵,主要分布在洛河以南沙苑一带的下寨、苏村、羌白、官池等镇。其中树龄最大的一株胸径68cm,树龄800年左右。而位于下寨镇张家村的古枣树生态公园,占地2000余亩,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古枣树生态公园。
进入十月,大荔冬枣采摘基本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在田间地头,红绿相间、圆润饱满的大荔冬枣挂满枝头,正在绽放着最后的甜美,然而,在古枣树生态公园里,大荔本地的水枣似乎已经抢先一步入秋整休了。下寨镇张家村三组的村民张苍海和老伴整理完自己家的枣树,也沐浴着秋风暖阳,在枣树公园散步、休闲。
“这棵枣树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指着一棵树龄300年的古枣树,60岁的张仓海笑着说,“8月是大荔水枣的收获时节,那时候才是最热闹的。沿路到处都是打枣、拉运、装车的场景,客商排着队争相订购,还有周边的群众来旅游拍照。”
枣树公园以水枣为主。水枣是大荔县沙苑一带的主导产业,已有千年的历史。枣树公园里的古枣树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近年来,大荔县以实现老枣树资源有效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依托对现有的300余棵老枣树的保护,源源不断发展新枣树,打造大荔古枣树生态公园,传承沙苑文化、讲述红枣故事。目前,园内枣树资源丰富,共有枣树品种十余种,每逢枣花节、打枣节,游客可前来观赏枣花、采摘红枣、品尝枣花蜂蜜等。这里盛产的“大荔水枣”,以成熟早、皮薄、肉厚、核小、适合加工“金丝蜜枣”和晒制干枣而闻名全国,每年进入8月,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争相订购。特别是大荔金丝蜜枣、梨枣分别荣获过“后稷金像奖”“全国优质产品奖”和“陕西省优质水果奖”。
“今年的水枣销售还可以,比过去几年的价翻了一番,每斤卖到1.6元左右,亩产约4000斤,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张沧海和老伴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没人管的沙土地,现在都分到了各家各户。分给我家的地里有十来棵老树、大树,后来又经过补种,就有了这7亩枣树园。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枣树园集中连片,围着古枣树再栽新枣树,现在都成了枣树公园了,人没事了就爱来,就想来。”
尽管已经收完了枣,枣园里的土地也已经平整翻新,枣树上光秃秃的几乎都没有叶子了,但是周边村民还是带着孩子在午后散步玩耍。
枣树公园里建设有枣花广场、枣园观光平台、古枣树保护设施及休闲娱乐区域,既能改善枣园生产条件,又能优化村民公共游憩空间,提供枣文化科普宣传。漫步在枣树公园,浓浓的枣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枣,是我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在《诗经·七月》里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描述。《黄帝内经》中提到“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把枣树列为果树之首,把枣列为“五果”之首。经过历代先民优中选优,大荔原生枣品种37个,其中收集进入中国枣品种资源的大荔品种达20个。马牙枣、狗头枣、圆铃枣、包子枣等传统品系久负盛名。目前大荔县红枣品种142个,数量居全国之首,是我国重要的枣树发源地之一。
相传在4000多年前,大禹的女儿璪为救治黄河洪灾区的农民,在大荔沙苑化身为一棵果实累累的树,因其鲜果甘甜爽口,晒干朱红如漆,核小酥香,柔软甜润,被人们采摘食用,华山圣母为了让后人继承璪的美德,将这种果实取名为蜂蜜罐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枣树公园所在地沙苑地区,农耕文化渊源流长,据文献记载,大荔沙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和原始牧业的萌芽之地,沙苑地区汉代养蓄植树,唐代皇家园林,明时变牧为农,明末山西、河南迁来大量移民,进入大面积农桑时代。
大荔沙苑气候干旱多风,土壤瘠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远在百年以前,集居于沙苑的回族群众,为了抗御风沙和干旱,在长期生产斗争中,选择了适于沙区生长的铁杆庄稼“枣树”来绿化沙苑。利用自然分蘖逐年选留的方法,在沙苑中部的官池、苏村、羌白(八鱼)、下寨(张家)一带栽植了一条稀疏不规则的枣树林带。2000年以后,大荔县委、县政府把红枣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产业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引进冬枣优良品种,规模迅速扩大,效益逐年翻番,品质大幅提高,产业上档升级。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全国冬枣名县”称号。
传承沙苑文化,守护乡韵乡愁。这些老枣树是沙苑地区不可再生和复制的自然资源,更是历史和前人留给大荔人民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大荔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当前,大荔县坚持以保护促发展,不断做大老枣树文章,充分发掘文化、生态、旅游功能,把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森林旅游发展相结合,与自然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与百姓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老枣树保护管理体制和责任机制,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科研等业态,精心呵护古枣树“绿色遗产”、留住美丽乡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为建设美丽大荔、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通讯员 韩迎丽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