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浊水盐池洼 今日绿浓鸥鹭飞
无人机航拍的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记者 党骁 摄
湖岸荻杨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秋日的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碧水清流、芦苇飘荡、飞鸟入画,穿行其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9月7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采访团成员登船赏湖,被三河胜境的美丽景色所吸引,纷纷合影留念,称赞这里是黄河边上的“小江南”。
看着眼前的美景,任谁都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滩涂,因土壤盐渍化而一度荒废。
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是如何重新焕发生机,实现逆袭的?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探寻发生在这里的湿地保护故事。
综合修复 做好“复湿”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也是水资源“贮存器”“储碳库”“物种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大荔县东城街道办、朝邑镇、安仁镇辖区之间,形状如微弯的牛角,尖头向西,角根在北。该湿地公园总面积1185.3公顷,湿地面积712.6公顷,是黄河流域内陆咸水湖湖泊湿地的重要资源、内陆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
“曾经的朝邑湿地,俗称‘盐池洼’。”大荔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李文斌告诉记者,古时的盐池洼盛产食盐,至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产盐。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大面积试种水稻,未获成功。20世纪70年代,县上投资百万元,修建了排水工程,并尝试在盐池洼湿地挖塘养鱼、抬田务农,但是几年后,由于水体含盐量增加、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鱼池产鱼量大大下降,土地也无法再进行耕作,这里逐渐杂草丛生、荒芜废弃。
“这些年,我们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通过清淤除污、生态补水等‘组合拳’,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李文斌说。
同时,大荔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栽植环湖林带1000余亩,生态补水75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由原来的2800亩增加到现在的7000亩。另外,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在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湿地科研调查,逐步建立完善了湿地科研监测体系,掌握湿地基本概况和水文、植被、候鸟迁徙、社群关系等基本信息,也为该公园后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湿地芦苇涤荡、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恢复,这里也变为了鸟儿的天堂。
“现在空中飞的这个白色小鸟叫燕鸥,属于保护动物;这里还有鸬鹚,咱这现在保护得特别好,环境好了,好多以前没有的鸟类现在都飞来了。”坐在巡湖船上,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马建正说。
加强管护 万鸟翔集
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是陕西省重要的候鸟迁徙越冬地和繁殖地。候鸟迁徙的季节,在湿地公园上空经常会看到一群群鸟儿排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形,在空中飞翔鸣叫;白琵鹭混在成群的白鹭、苍鹭中,时而低头忙着觅食,时而扭头梳理羽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映入眼帘。
目前,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内有野生鸟类16目44科148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苍鹭、白鹭、赤麻鸭、绿翅鸭、绿头鸭等。
鸟被称为蓝天的使者、湿地的精灵、森林的卫士,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湿地的鸟可以更好地栖息繁衍,我们建立了鸟类监测台1座,隐蔽观鸟屋3座,建设鸟类繁殖点10处。”大荔县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路华强说,“在动植物保护上,我们实行24小时轮值,巡查人员不但要劝离保护区里的休闲、垂钓、狩猎人员,更重要的是要打击保护区里的违法捕杀、违法建设等行为,让保护区生态资源不受人为伤害。”
大荔县还大力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和宣传工作,对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及时收容救治。大荔县湿地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救护和放飞野生动物大鸨、大天鹅、池鹭、毛脚鵟等60余只。
同时,大荔县还利用“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节日,积极开展鸟类摄影大赛、万人签名、自然科普知识进课堂等活动,倡导和呼吁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
“曾经浊水弃滩荒无人烟,而今碧波仙境醉美心间。”路华强指着入园门口的对联说,这则对联很形象地说明了公园保护前后的状态。
全民守护 珍爱湿地
“鸟多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附近的庄稼收成也越来越好了,咱自己的湿地还是要自己保护。”大荔县朝邑镇民主村村民楚学斌告诉记者,他家在湿地附近,他是看着湿地环境一天天变好的,现在他也是一名巡湖志愿者,只要有时间就会到附近转转。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深切表达对湿地保护发展这个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全球国家同商共谋的生存发展课题的关注与寄望。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动保护湿地生态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市、县湿地管理机构,富平、合阳、大荔、潼关、白水、韩城等县(市、区)分别成立了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中心),其他县(市、区)由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在政策和法律方面,2018年,我市成立了由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渭南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2019年编制印发了《渭南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19-2025年)和《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2017年7月颁布实施了《渭南市湿地保护条例》,率先在全省以立法形式对全市湿地进行保护。
截至目前,全市湿地总面积4.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黄、渭、洛三河河漫滩及蒲城卤阳湖、大荔朝邑等湿地公园范围内;拥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省级重要湿地4处。
抬头仰望,是蓝天白云、候鸟欢歌;低头俯视,是水清岸绿、碧波荡漾;闭目感受,花香鸟语、沁人心脾……一幅幅自然、静谧、和谐的湿地图景在秦东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记者 任晓彤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