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大荔:人勤春来早 大棚“丰”景好
连日来,在渭南市大荔县各镇村的温室大棚内,乡亲们忙得热火朝天,大家抓紧时间进行田间管理,在劳作中憧憬着新一年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2月1日,走进大荔县范家镇井庄村村民李建斌家的温室大棚内,一棵棵枣树已经吐出嫩绿的枣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李建斌正满头大汗地在棚里紧张地忙碌着。由于设施冬枣生长周期的特殊性,每年到这个时候,棚里的活就多了起来,一家人的春节大多时间是在棚里度过的。
“我有两座温室大棚,最近正是掐枣芽的关键时期,耽误不得,过年走亲戚都是打个转就赶紧往棚里赶。今年赶上小女儿高考,希望娃能考个好大学,咱把冬枣好好管,争取也卖个好价钱,给娃把几年的学费攒下。”看着自家长势茂盛的枣树,李建斌充满信心地说。
近年来,大荔冬枣已经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2022年全县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设施化栽培40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年产量50万吨,产值60亿元以上,枣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一半以上。范家镇则以冬枣上市早、品质优而远近闻名,最早在5月冬枣就能抢鲜上市,全镇冬枣规模3.5万亩,年产值达10.08亿元,仅冬枣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在大荔,春节期间像建斌这样忙活的不在少数,这边范家镇金庄村的枣农们忙着掐芽,那边南干村温室大棚的油蟠桃花已经盛开,朵朵粉色桃花好似穿着舞裙的女郎在枝头翩翩起舞,油蟠桃赶在4月中旬就将陆续上市,亩收入在5万多元。
在两宜镇,果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走进该镇400余亩的樱桃产业园,近百个日光温室大棚里,一簇簇洁白的樱桃花竞相绽放,散发着阵阵清香,工人们正忙着对樱桃树进行人工授粉,据介绍,单个大棚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
走进大荔的广袤田间,一座座设施大棚错落有致、接垄连片。作为全省设施农业面积第一大县,近年来,大荔县不断提升冬枣、高石脆瓜、樱桃、鲜桃等特色果蔬农产品科学管理水平,按照不同瓜果生长时期对温湿度、水肥等要素的要求,及时进行优化调控,设施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大荔县积极推进设施棚体的升级改造,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特色农产品成熟早、产量高、品质优、价格好奠定坚实基础。
设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带来的高收益,也促使大荔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范家镇辛村村枣农张建平在外村承包土地建了一座温室大棚种植冬枣,因为离家有一定距离,不能时刻守在地里,于是他在网上购买了一套俗称“小蜜蜂”的智慧大棚管家,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与大棚里的传感器通过网络连接,打开手机能够实时关注大棚里的温度,根据温度变化可以通过手机调整、升降、开关大棚风口,让科技代替自己“跑路”管理,既节约了劳动力还提升了效率。
像他这样借助科技提升管理水平的案例还有很多,安仁镇伏坡村给大棚装空调提升棚内温度,两宜镇东高城村给高石脆瓜温室大棚铺设地暖提升地温,应对极端天气,促进苗木回春生长……如同往年的春节一样,大荔的许多农民早早就走出家门、扎在田间,把新春的喜悦化作奋斗的干劲,播下丰收的汗水与希望。
设施农业是大荔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45.35万亩,接近全县耕地面积的30%,年总产量突破84万吨,产值超过65亿元。2023年,大荔县将不断深化农业兴县,以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持续巩固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片一特色,镇镇有品牌”的思路,打造东北片高石脆瓜和冬枣聚集区、西北片设施果蔬聚集区、中部片冬枣聚集区、洛南片黄花菜和红萝卜聚集区等五大产业聚集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使产业链不断向乡村延伸,让农民享受更多产业发展红利。
(记者 穆骋 通讯员 党宇杰 王雯)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