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家乡15载 带头致富情满怀——记陕西好人樊建武
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龙首现代农业园区大棚内,樊建武正在帮助村民采摘博洋九号甜瓜。(资料照片) 记者 马周宁 摄
6月10日,端午节,澄城县樊家川村不少游子回家探亲,游客不断到访,村里十分热闹。
一大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建武转悠在甜桃采摘园、游乐场、民俗街之间。看着丰收的果子和来往的游客,他一脸满足。
这份满足的背后是他15载躬身力行的结果,更饱含着他致富不忘桑梓情的赤子之心。
“建武啊,樊家川需要你,乡亲们更需要你”
樊家川村地处渭北旱塬,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穿村而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勤劳的村民在这里打下了“米粮川”的称号,周边村民无不羡慕。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村里经济逐年下滑,与周边村的发展差距逐渐变大。
83岁的村民樊金校回忆,直到2009年,村民多以种麦子为主,辅以种苹果、梨子、桃子等杂果,不成规模,卖不上价。全村仍然是土墙、土路,遇上下雨天,村民串门都成问题,大家无不羡慕发展越来越好的周边村。
这一年,本村人樊建武已在外创业32年,事业鼎盛。他经营的大荔县汽车贸易公司年销售额上亿元,年收入1000多万元。他每次回村看到村民起早贪黑在地里刨食,还落不下几个钱,感到很难过。他想帮村民一把,却不知该从何做起。
2009年5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樊孙康专程来到大荔县邀请樊建武回村干事。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樊建武很犹豫,虽然他有帮村上的想法,但从没有想过回村干事。
后来,73岁的樊孙康又陆续来了三回。最后一回他语重心长地说:“建武啊,你长大了,挣钱了,有出息了,你该回去看看,咱村里人都过得啥日子,樊家川需要你,乡亲们更需要你。”
“老书记这句掏心窝子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心上。他已是古稀之年还在操心村上发展,我作为后辈,觉得惭愧。”樊建武说。
三思过后,45岁的樊建武决定,把公司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村干。
他的妻子党亚玲坚决反对:“人家是从农村往城里跑,你倒好,从城里往农村跑。好好的公司不经营了,两个娃你也准备不管了。”
下定决心的樊建武给妻子说:“我的前半辈子给你和娃挣,后半辈子想给村里做点实事。大不了把前半辈子挣的钱都亏了,咱再继续干。”
2009年9月,樊建武全票当选樊家川村村委会主任。因他常年在外,当时村上80%的人都没有见过他,但都选了他。参加选举的村民樊崇山说:“村上太穷了,太需要一个能干事的人来扛起村上的发展。”
“我问遍了村民,没有人知道出路在哪,我如挑千斤担”
樊家川村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72户1894口人。樊建武刚当选村委会主任时,全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上,是全县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一个村。
樊建武走家入户问计策。“我几乎跑遍了全村所有户,问遍了在村所有人,大家告诉我,没有人愿意穷,但出路在哪里,他们也不知道。”樊建武说,那一刻他如挑千斤担。
他告诉自己,只解决一家一户的问题不行,解决好每家每户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出路。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反复商量论证,樊建武提出了“基础保障、产业支撑、农旅结合、品牌引领”的发展思路。
那时候,樊建武晚上画图纸、做设计,白天上县、到市、进省城,争取资金,跑项目。
起初,他效仿大荔县、蒲城县的规模化大棚蔬菜。然而村委会的账单是负数,流转土地的钱从哪来?
他又一次顶着妻子反对的压力,一咬牙把自家的汽车贸易公司卖了,垫付了200万元作为村上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
2010年,樊家川村20座蔬菜大棚建好了,村民却顾虑重重,没有人愿意种。樊建武一边鼓励村“两委”干部承包大棚,他带头承包了8座;一边提着水果、瓜子上门给村民做工作。他说,既然大家有顾虑,自己就先做给村民看。
两年后,承包大棚的人收回了成本,村民竞相承包起大棚。还有些村民在樊建武的指导下自建了蔬菜大棚。自此,樊家川村的农产品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后来,樊建武多次带村民去山东、杨凌、大荔、蒲城等地取经。他们发现,水果的利润比蔬菜好。樊建武便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来村检测土壤的酸碱度、温度、湿度,确定了本村适宜种植酥梨。
于是,他又跑出去选品种、找苗子。好不容易找来免费的树苗,又有村民不干了,甚至还扛着锄头威胁连畔地的邻居不许栽。
执着的樊建武数次来到反对者的家里、果园里给他们讲道理、说前景、打比方、做保证。
慢慢地,村里的酥梨面积从1亩增加到100亩,再从100亩扩大到1000亩,直到现在的3500亩。
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樊建武打心眼里高兴。但是另一个困惑又萦上他的心头,产业一枝独秀,如何抵御风险?
樊建武再次邀请农技专家来村“会诊”,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栽核桃、沟坡种花椒,幼树套种黄花菜”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发展了大棚草莓、杏、油桃、甜瓜以及苗木繁育区、市场交易区、果筐厂、气调库、奶山羊养殖基地及秋梨膏加工厂。依托龙首坝,村上还成立了游乐场、跑马场、龙首迷宫、民俗街等,形成了点多线长、融合互补、整体推进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的樊家川村已成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万元。曾经周边村民羡慕的樊家川村又回来了。
“这里有我的根,我愿用毕生精力服务好樊家川村”
2012年,樊建武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任至今。
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村党支部委员樊明涛说,樊建武常常工作到深夜,乏了倒头就睡。他却笑着说:“宿办合一,效率高。”
党亚玲说:“老樊同志有三多,步数多、电话多、管事多。”5岁的孙子埋怨他:“我有个‘5分钟爷爷’,在家待一会就走了,不陪我玩。”
2012年,樊建武因长期精神压力和体力透支,突发急性心梗,在生死边缘线上走了一回。
出院后的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来到再熟悉不过的田间地头。大家心里明白,水果销售季到了,他心里放心不下。
这些年,樊家川村相继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8项国字号荣誉。樊建武个人获得国家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好人等多项荣誉。
采访中,有村民总结:“游观龙首坝、到处传佳话,乡村振兴快、全凭书记带”。还有村民亲切地称樊建武为“龙首赤子”。
在2024年第一季度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上,樊建武说:“如果我只是龙首坝的一滴水,也要滋润生我养我的村子,这里有我的根,有我的魂,我愿用毕生精力服务好樊家川村。”
记者 王小敏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