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渭水之南

《直通县市》​澄城:“非遗”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1-12-13 19:18:08

近年来,澄城县因地制宜大力挖掘民间非遗文化和特产,用相关文化特产壮大特色产业,盘活了“尧头陶瓷”“刘卓挂面”“镇基剪纸”和“澄城水盆”等一批民间非遗资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超过200人,通过“非遗”赋能,不仅让群众实现增收,也让澄城“乡村振兴”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澄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博平:“我现在是在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刘忠阳师傅的陶瓷展厅,我身边的这件黑釉陶瓷罐,叫做狮子罐,罐盖寓天、罐底寓地,寓意为天圆地方,罐钮是用一枚小小的小狮子捏制而成。”

刘忠阳是澄城县黑瓷烧制技艺第七代非遗传承人,这几天,他正在抓紧赶制今年签订的一批茶叶罐黑陶制品。共计300件,签约价值9万元。

澄城县黑瓷烧制技艺第七代非遗传承人 刘忠阳:“陶瓷这个行业,要求比较高,要细心,时间要把握好,才能做出好的东西,虽然有点辛苦,但是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手艺,我不但要把这做好,还要传承给下一代。”

尧头陶瓷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1300余年的烧造历史。2018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承工艺振兴目录。目前尧头镇共有华盛、鸿运来、忠阳等7家手工制瓷作坊,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五十余人。

澄城县尧头窑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耿小龙:“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尧头黑瓷的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达到粗瓷细做、细瓷精做;同时加大市场培育,挖掘黑瓷文化内涵,从而使尧头黑瓷产业繁荣,带动乡村振兴。”

尧头黑陶有名,安里镇刘卓村的手工挂面也深受市场欢迎。一大早,86岁的张顺锁老人就和儿子忙起来,最近几日,他开始尝试着用黑小麦面粉加上传统的手工做法制作黑小麦挂面。张顺锁老人是刘卓村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虽然已到了耄耋之年,但做起挂面来手指灵活。

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第五代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顺锁:“我从十四岁跟上我父亲就做这挂面,我现在做了七十多年了,我说把这给娃娃传下去,每年这收入还可以。”

据了解,刘卓挂面2015年被列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让这一特产能做大做强,目前,当地也通过积极争资引项,筹措资金300万元,在村上成立村集体挂面厂,预计年底建成投用。

澄城县安里镇镇长 李二虎:“下一步,我们将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新机遇,坚定践行绿色、健康、创新发展理念,通过争资融资,提档改造,持续做大做强刘卓挂面产业,唱响安里地域品牌经济,辐射带动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向快车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澄城县共有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各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48人。近年来,澄城县通过加大非遗项目的宣传展示、建设非遗就业工坊、推动文旅融合、释放发展动能等措施,既达到了保护传承的目的也壮大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澄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邓茜:“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弘扬非遗文化,加强非遗保护力度,创新开展讲好非遗故事、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促进非遗与研学、产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辐射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记者:亚荣 思栋 编辑:秀芬

稿件来源:澄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辉 党文娟(实习)

审核:李苗

终审:赵永彬

编辑:直通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