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手植柏”缘何排序第一?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15—2021年)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公布: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5株5000年以上古树均在陕西省。
排在序列第一的“仓颉手植柏”,生长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墓的东北侧,有五千年树龄,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高逾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树纹像奔腾的河流。这株古树相传为文字创造者仓颉亲手栽植,有专家学者誉为“文化之源,文明之根”。
“拔地巨柏凌碧汉,文脉永续越千年”。站在古柏树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在岁月中凝成挺拔的身影,以一种古朴苍劲之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这些古柏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具有五千年树龄的仓颉手植柏。它的树干犹如飞流直下,卷起浪花无数,因此又称为瀑布柏。而这奔腾不息的瀑布,流淌着仓颉对全人类的滔滔不绝的贡献!”曾任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马德在《中华文字始祖与白水民间信仰》一文中这样写道。“树裂如劈,枝柯如铁,翠叶如盖,足可同黄帝陵的轩辕手植柏媲美,令人驰想岁月的遥远,回味文明的历程。”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仓颉庙记》中写道。
在黄土台塬,洛河岸边的仓颉庙里,千年以上的古树48株,本次普查认定全部列为“特级”保护名木。其中五千年以上的1株,四千年以上的3株,三千年以上的14株,属古树保护范围的70余株。它们姿态各异,形态万千,民谣称:“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身扁枝扁杈杈,“柏抱槐”死合不离抱疙瘩,“转枝柏”预知旱涝巧捎话,“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这些古柏是仓颉庙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见证,被历史学者和植物专家称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仓颉庙的古柏群与黄帝陵、山东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古柏群”。因仓颉庙内平均树龄最大,被誉为“中华古柏群之首”。
关于仓颉庙内古柏群,历朝历代、仁人志士均珍惜保护。据《仓颉庙柏》载:“今看仓圣庙中柏,同一参天皆黛色。五十余株左右排,狮蹲虎踞惊人魂。其中岂无枯朽枝,樵不敢斫知拥惜”。当地群众保护古柏的意识也很强,民传歌谣唱道:“莫去圣庙做盗贼,古柏保护有神灵,偷吃仓圣一粒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在众多仓颉庙的故事中,“两将军护圣庙”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民国二十四年,曾任陕西省保安司令的熊正平将军,在仓颉庙立《保护仓圣庙碑记》,其中严令道:“寺内柏槐成林,各项切实保护。倘有故意破坏,责任尤在会首”。1949年,西北野战军指挥部设在仓颉庙,彭德怀将军也严令保护,其令如下:“仓颉庙是国家文物,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均须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严格禁止攀折树木,不得随意破坏,切切此令!彭德怀,一九四九年元月三十日”。
近年来,国家在仓颉庙古柏群保护上尤为重视。2020年,新一代载人飞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仓颉手植柏籽种太空返回,仓颉手植柏太空育种基地内近千棵太空育种苗长势良好,通过太空种子育苗,更好地延续了仓颉手植柏的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多年来,白水县不断加强对仓颉庙古柏群的保护工作,出台了《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首次将庙内古柏树纳入法规保护范围。每年聘请专业人员对古柏树进行“问诊体检”,拨付专项资金开展“防虫复壮、加固支护,扩盘养护,生态修复、环境优化”。3年前,仓颉庙工作人员惊奇的发现,仓颉手植柏的种子落到地面上,奇迹般地长出1株新苗,说明5000多岁的古柏仍然有繁殖能力。每年工作人员都在收集它的种子,有一部分籽种非常饱满,这是它生长茁壮,生态良好,提升了自然状态下繁殖能力的重要证据。
仓颉手植柏,文明五千年!千年古柏群,四海同胞根。仓颉手植柏千年苍翠,遒劲龙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活的见证!仓颉庙古柏群根脉相通,互济相生,是中华民族“和合一家”的精神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命运与共的精神象征。
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经常在此举行缅怀、寻根、探源等瞻仰活动。尤其是每年的4月20日谷雨节,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齐聚于此,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活动。
仓颉手植柏与古柏群,已成为中华儿女凝聚亲情、文化认同、守望相助的重要文化地标。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也是白水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唱响“寻根·铸魂”文旅品牌的具体实践。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仓颉庙作为中华汉字文明的精神标识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将谷雨节确定为“中文日”,以纪念“仓颉造字”对人类的贡献;“仓颉造字”被纳入中小学生教学课本,成为千百万学生的必学科目;庙内48棵古柏,是全国三大古庙古柏群之首,被专家称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仓颉二十八字鸟迹书”记录了黄帝与炎帝,联合各部落攻打蚩尤的故事,被海内外学者称为“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
(来源:白水县委宣传部)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