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今年以来,白水县聚焦公共文化、乡村文化、农村精神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四个方面,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建设美丽乡村文化。
“咱农家书屋的书多,借起来也很方便,登记一下就好,不用去县城娃就有这么多书看。”11月16日,记者走进林皋镇林皋村农家书屋内,当地一村民牵着刚还完书的孩子兴奋地说。学生放假不进网吧、农闲时村民不扎堆打牌,都涌进了村里的农家书屋,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雷牙社区村支书吕付红说:“我们农家书屋存书量有1000多册,儿童读本、农业书籍、小说、科普图书等种类丰富,并定期更换,来借书的人也多,我们还有专门的管理员和相关制度。”
作为文祖仓颉的诞生地,近年来,白水县杨武村充分挖掘自身乡村传统文化底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文化人。驻村第一书记贺向东自豪地展示早已上墙的村规民约等制度并介绍:“这几天我们还依据村规民约化解了村里的一场小矛盾。这几年大家的物质生活都好了起来,我们就从文化入手,利用节日举办一些活动。带着村里小孩慰问老党员、退役军人,听他们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村里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比,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村里人宣传党的好政策,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文明在村里已经蔚然成风。”
“以前我们北塬习俗,过事至少三天。你家过事5块的烟,那我家就10块,一个看一个还要比一下。自从开展村规民约引领乡风文明以来,有了红白理事会和规章制度,规定过事就是1天,不准大操大办,烟酒席面都有标准,不允许超过,一下子人心里都轻松了,也不攀比了,确实给大家减轻了负担。”鹿角村党总支书记王亚龙欣慰地说。
目前,白水县123个村都制定了自己的村规民约,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土条约”中,让村民看得见、听得懂。在各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加大针对大花圈、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治理,让“小规约”成为管理“硬杠杠”。时时送戏、送电影下乡,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让“小活动”承载“大文化”热在基层、热在群众。还成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记者 魏宝宝 通讯员 李淼晗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