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体育局荣获“优秀单位”称号 连续五年书写体育强市新篇章
4月15日,在全市 2024 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会议上,市体育局再次荣获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取得“五连优”佳绩。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渭南市体育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中、省、市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及工作部署,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引领,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统揽,以“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努力争做西部示范”为目标,以“团结、创新、担当、奉献”的渭南体育作风,在全民健身普及、体育设施建设、赛事活动举办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多方面实现全面突破,硕果累累。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全民健身工作置于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量。《渭南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的正式颁布,以及《关于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以 “大健身” 促进 “大健康” 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亲自督导重点项目推进;加强部门间的政策衔接与协同合作;市县镇三级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指挥协调有力,为各项体育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全民健身环境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作为推动普惠性全民健身的关键切入点,大力实施 “体育惠民” 工程。以筹备省十八运会为契机,科学统筹资金,新建 10 个体育场馆,对 30 余个体育场馆(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并完成 1471 个行政村体育健身器材的维修更新。目前,市级公共体育设施 “六个一” 建设全面完成,9 个县级公共体育场馆主体竣工,县市区公共体育设施 “七个一” 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余 4 个县区也将在 “十四五” 末实现达标。镇村两级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已达 100%,全市健身步道总里程达 2953 公里,“15 分钟健身圈” 全面形成。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已录入体育公园 30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 3.46㎡。同时,突出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积极推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并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年均服务群众超 200 万人次,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打造服务体系,点燃全民健身热情
秉持 “以赛兴城、以赛促产、以赛惠民” 的发展理念,渭南市巧妙融合体育、文化、旅游等多元资源,连续多年举办各类精品体育赛事,构建起涵盖传统、极限、新兴项目,兼顾国际、国家和省市县级赛事的多元化赛事格局,办出了特色、影响力与品牌效应。健全完善赛事活动体系,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平均每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500项以上,在全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信息平台录入的赛事数量,2023、2024 年位列全省第一第二名。持续扩大群众赛事供给,将赛事活动深入基层,送到群众家门口,融入日常生活。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 45%。全面推行体育网格化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组织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活动社会化建设。全市现有体育社会组织 531 家,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5.8 名,1.7 万人取得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证书,相关指标均位居全省首位,真正实现了将体育融入城市生活,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体育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始终是破解体育发展难题、补齐体育事业短板的关键举措。渭南市持续深化教体融合,高效完成县级体育中心划转和 10 所少儿体校的恢复工作,市体校12年一贯制教育体系建成,体育运动员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117人,组建县级教育体育局,成功构建起以市体校为龙头、县级体校为基础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2024 年,在省上注册的运动员人数达到 4312 人,较上年增长 107%,创历年新高。近两年来,在2023、2024年省青少年锦标赛中,渭南代表队连续两年全省第二。此外,积极探索 “体育 +”“+ 体育” 融合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区域资源潜力,围绕中乙联赛、王者荣耀电竞赛、马拉松、三人篮球等赛事活动,依托景区、街区、商圈等场景,大力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的深度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连续五年获评优秀,这既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渭南市体育局将全力推进全民健身补短板、竞技体育强基础、体育产业提质量等 “八大工程”,以体育为强劲引擎,驱动渭南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体育强省、助力健康中国贡献磅礴的渭南力量。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朱亮娜
初审:王天
审核:柳沛东
终审:樊玮
编辑:朱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