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渭南 文明同行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渭南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渭南城区全景
从城市到乡村,从家庭到社会,从现实到网络,渭南用十年时光走出了一条充满奋斗与荣光的“文明进阶之路 ”。这是城市面貌的焕新,是民生福祉的升级,是城市气质的升华,更是四百多万渭南人心手相牵、齐心协力铸就的光荣与梦想。

(一)

文明不是一朝一夕的装饰,而是点点滴滴的改变、实实在在的行动。渭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推动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这座秦东古城,正以理论为笔、民生为纸,描绘属于文明的幸福画卷。

暖心的敬老服务
文明“内化于心”。渭南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街小巷、广场校园、社区街坊随处可见,这不只是视觉上的“高频露面”,更是行动上的“深入人心”。机关干部学、企业员工听、百姓群众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悄然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坐标。“乡村这座浪浪山,不仅是你造梦的广阔天地,更是你圆梦的温馨家园……能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能让屋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渭南“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把理论高深的官方语言、学术语言转换为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信仰根基。
比赛现场,球迷热情似火
文明“外化于行”。文明不仅在于“言”,更在于“行”。渭南围绕百姓关切,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和城市建设短板弱项,深入开展“六整治、六提升”行动,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背街小巷“颜值提升”,老旧小区改出“新生活”;31所学校从“老破小”蝶变为“家门口的好学校”;17个主题公园与52个“口袋公园”编织成“城市绿肺”;“五馆一中心”和12座城市书房点亮“书香宇宙”;垃圾分类推广、文明交通劝导、居民主动参与,“主人翁”意识渐浓……这些看得见的民生变化,感受得到的真实温暖,如枚枚绣花针,将民生清单绣成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锦缎”。

城市书房
文明“细致贴心”。文明,让城市管理更“细致”、窗口服务更“贴心”、人民生活更“幸福”。政府带头“卷”,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工作效率嗖嗖上涨,多项民生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周末不打烊”;乱摆乱占的经营摊贩搬进了精心设置、统一管理的经营区域,市场“公平秤”让缺斤少两无所遁形。所有这些,都反映在群众的点头微笑和竖起的大拇指上,民生变成了“双向奔赴”的信任感动。

(二)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在我们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由衷热爱之中。渭南自古就是文脉昌盛之地,十年来的文明创建正是一次“文化自信”的觉醒。

文脉传承,创新不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是渭南厚重文脉、人文精神传承赓续的有力彰显。字圣仓颉在此创造了汉字,为文化传承与交流奠定了基石;司马迁著《史记》,开创史学的新纪元;《诗经》开篇的《关雎》发生地就跟合阳相关……从字到诗再到史,从元素到篇章再到鸿篇巨制,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它们似乎连成了一条线,串联起了渭南的文脉。这些年,渭南不断“盘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出《行走黄河太华间》等长篇纪实散文,创作《黑色沃土》等广播剧和《富平柿饼甜蜜中国》等影视作品,让人们在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中,厚植文化自信。

崇军拥军
文化滋养,红色铸魂。渭河之畔,华山脚下,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从渭华起义到八路军东渡黄河,再到解放大西北的壮丽篇章,历史的烟云见证了渭南人的坚韧与力量。近年来,渭南充分发挥渭华起义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前进动力。渭南在红色血脉滋养下,创作出《东渡!东渡!》等纪录片,排演《根据地》等大型秦腔现代戏,推出《乡音秦韵忆党史》等红色栏目和“秦东革命星火之旅”等红色文旅品牌,红色文化不再“躺在书架”,而是走进生活、润物无声。

临渭区光华社区小板凳志愿服务队
文明引领,风尚蔚然。在渭南,文明愈发成为一种习惯,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化作具体而微的平凡实践。“文明用语”多了,“不文明”行为少了;“红马甲”身影常见,垃圾乱扔现象渐消;“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车让人、人快走”成为默契;渭南人的文明包容让足球与渭南实现了“双向奔赴”;临渭区解放街道新世纪社区用早敲门、晚问候的“叫醒服务”搭建起社区志愿者和空巢老人心贴心的桥梁……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医生”刘永生诠释了敬业奉献和助人为乐的责任担当;“中国好人”贾博涛奏响非遗传承和公益事业交响乐......如今,无论是公交车上的“让座哥”,还是小区楼道里的“楼长阿姨”,都在用点滴行为为这座城市加分。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全民参与的“大考”中,渭南拿到了高分,但这不是终点……

“口袋公园”幸福乐园
细微之处彰显文明之光。公园草坪上,遛宠物的人会随身携带垃圾袋;“时辰包子”铺前,顾客自觉排成一列,腾出人行通道,就连共享单车的车篮里,也不见乱丢的传单。这些行为,虽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城市的文明形象;这些细微之举,犹如涓涓细流,虽不显山露水,却润物无声地美化着城市的文明风貌。守护好文明城市这块宝贵招牌,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共同绘制城市文明的绚丽画卷。
长效管理滋养文明之花。文明,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持续考试”,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守住”这块招牌,更要让文明之花常开常新。比如,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通过扩大文明单位示范带动效应,拓展文明创建覆盖面;通过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将文明村镇创建与创新社会治理、实施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蓄水池”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涵养清风正气,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
月光下的守护
全民共创共奏文明合唱。文明,不是凭空起跳,而是根深叶茂的自然生长。开展“渭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之”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推荐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有效发挥文明培育的成风化俗作用。如“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文明的力量、践行文明的准则、传播文明的火种。这份“文明答卷”,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全国文明城市,不只是荣誉勋章,更是一个承诺、一份担当、一种城市温度的象征。渭南,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在一次次自我革新中实现了华丽转身。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份“文明底色”,未来的渭南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稳、更温暖。
美好渭南,文明同行。
来源:渭南宣传
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