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巧娘 草编增收
4月15日,陈春苗在展厅介绍她第一次参赛的获奖作品(资料照片)。
82岁的陈秀芹没有想到,加入巧娘队伍刚满一年,她编出的麦秆杯垫就漂洋过海到了国外,成了外国友人的“心头好”。
“每月能多挣600多块钱哩!”陈秀芹笑声朗朗,“老了老了,还能坐在家里挣个零花钱。”
4月25日,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雨露社区的非遗工坊里,陈秀芹坐在小马扎上,指间金黄的麦秆在跳跃。就像施魔法一般,三五个钟头,她就把手里的麦秆变成了精致的小花篮。她摩挲着成品说:“以前,这麦秆不是烧火就是扔沟里,现在可是有了大用处。”
麦秆有了大用处,还得从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说起。
2013年,在外打工的陈春苗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很多妇女闲坐在墙根唠嗑,想起公公教给她的草编手艺。“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把这老手艺拾起来给大家教教,让大家挣点钱。”陈春苗说。
说干就干。2013年,她组建起第一批巧娘队伍,2017年成立合作社,从杯垫、收纳篮这些小物件起步,憋着劲要将草编产业发展起来。如今,雨露社区的巧娘队伍已经壮大到600多人,最年长的82岁,最年轻的30岁。
工坊仓库里,阳光透过窗户,在秸秆堆上洒下金色的光。合作社销售经理陈有强告诉记者,为了让工艺品走得更远,带动更多巧娘增收,合作社还买了5台收割机,专收草编专用麦秆。
“因为这些麦秆,每亩麦田可以增收200元到1000元。”陈有强捏起收购回来的麦秆说,“想用老手艺赢得市场认可,得靠科技赋能。我们和6所高校共建了研发中心,攻克麦秆防霉、染色固色难题。天然染料一用上,颜色3年不褪色。这工艺一升级,草编的身价翻着跟头涨。过去8块钱卖出的草筐,绣上牡丹纹后,就成了可以卖到280元的工艺品。”
在桥南镇毛家村,60岁的村民毛小红坐在家门口编花瓶。毛小红心灵手巧,合作社的新产品,他看一看就能上手编织。3月,毛小红靠着300个杯套挣了1500元。
对于行动不便的他来说,草编能带来一份稳稳的收入。
“农忙种地,闲了编这个,比打零工自在多咧。”毛小红一边说,一边编着麦秆,似在编织好日子。
合作社立下“三不收”规定:不收学费,不收运费,不收次品,既给村民带来增收机会,又严把质量关。陈有强的手机里存着东南亚客户的设计图,3个订单正在打样。这些出自黄土地的麦秆制品,如今正跑向全球。
合作社的巧娘笑脸墙上,几百张照片记录着蝶变,那些粗糙的手掌、专注的眼神、翻飞的麦秆,共同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有人用编织所得供子女求学,有人凭手艺建起新居,还有人从家庭主妇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发展至今,合作社每年的产值约600万元;带动600多户农户创业,人均年收入1.3万元;带动超万人增收。
当老手艺遇上新技术,田间废料变成指尖宝贝。农家人的手,既能握锄头种粮食,也能编出“致富花”。正如陈春苗所说的:“只要肯琢磨、敢尝试,土里真能长出‘金条条’。”
来源:陕西农村报
记者 张恒文/图
编辑:马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