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天空的“双向奔赴”——渭南高新区与西安航空学院战略合作签约现场特写
4月28日,西安航空学院阎良校区。
签字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打破会议室的寂静,渭南高新区管委会与西安航空学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此正式签署。
从课堂育人到车间练兵,从实验室攻关到生产线验证,从科研论文到产业应用,这是一场关于天空的“双向奔赴”。
不远处,学院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螺旋桨正在嗡鸣,“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等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漫步于学院航空文化博物馆,展厅内各种珍贵的航空器模型和历史资料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中国航空事业的峥嵘岁月。“从木质骨架到碳纤维机身,从机械传动到人工智能飞控,变的是一代代飞行器的形态,不变的是中国人逐梦蓝天的执着。”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樊波感慨地说,“今天的协议,是给未来埋更多‘种子’,通过产教融合,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低空+农业、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玥弢的PPT上,在对中省有关政策优势分析的同时,结合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件,各类特色市场应用场景如拼图般展开,渭南高新区无人机机场的规划图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而此刻,协议文本正将蓝图细化:政产学研携手、科研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共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以路演为媒搭建“科技T台”……
飞机工坊、飞机结构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区……走进航空实验实训中心、汽车科技文化馆,先进的实训设施、丰富的科技展示吸睛无数。“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已构建了‘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渭南高新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不时驻足拍照,并向学院教授详细介绍区内对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奖补政策,“我们将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赛道,在政策迭代、平台升级、生态优化上再发力,探索‘周末科学家’服务,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项目落地,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这并非渭南高新区首次进行产教融合。近年来,渭南高新区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近百名专家教授常年穿梭于实验室与工厂,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转化、技术交流。全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专家工作站16个,省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48个,4300余名专家技术人员在此“织网”。
如今,在渭南高新区的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两主导两特色”产业版图上,“人才——技术——产业”的闭环正在释放乘数效应。向“高”而攀、逐“新”而行,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逐步实现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场“校地联姻”必将为双方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记者 郭艳)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