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南社秋千
“扛旗秋千”创造了“最高木制秋千”的世界纪录 雷建学/文 雷强民/图
秋千即鞦韆(qiūqiān),古字均有“革”字偏旁,“鞦”为形声字,“韆”字含“走”意,后“鞦”与“秋”合,“韆”与“千”并,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至于源起何时?暂无可考。
唐代的《艺文类聚》引述古籍记载,“秋千”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用以锻炼身体的灵巧性。可见先秦时期,荡秋千又被山戎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之一;再后来,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秋千也随之沿着长城向中原地区广为传播。至今,被誉为“伊尹故里,诗经源头”的合阳一带,依然将“秋千”呼作“胡秋”,谐音为“舞秋”。
一
“华夏秋千数关中,关中秋千数南社”。地处黄河西岸的合阳县黑池镇南社村,共有480余户约1600多口居民,以雷、邹两姓为主。其中,雷姓系北宋名臣雷德骧、雷有终、雷有邻及雷简夫世裔。据说当年在外地做官的雷姓先祖,对秋千文化推崇备至,每逢政余时分,都会把所见所闻的秋千样式手绘成册,然后转交桑梓乡亲再行模仿制作并不断革故鼎新。关于南社秋千,时有“源于秦汉,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之说。
南社村村西有条南北宽30多米、东西长600多米的土胡同,两侧崖壁虽不算陡峭,但鳞次栉比的形状却宛如一条生机勃勃的巨龙,保护着一方长治久安。晋时,“书圣”王羲之云游曾路过附近的“黑池圩(同墟)”挥毫洗笔,涝池里的黑水溢出经胡同穿东边的峪渠(村)涌入黄河,人们将这条神奇的大胡同恭称为“黑龙谷”。一年一度的南社秋千节,就选在这条闻名遐迩的“黑龙谷”举办。 南社秋千不单纯具有造型美观的特点,而且绑扎牢固、起伏感强。在众多的秋千中,有两个秋千尤其引人注目:即“丰祈秋千”和“扛旗秋千”。“丰祈秋千”为全木质独杆百尺秋千,重10余吨,秋绳长40米,荡幅40米。秋绳为两组,可供两人同时玩耍;“扛旗秋千”为双木三秋绳的全木质秋千,重20多吨、高达40多米,秋绳长40米,荡幅40米。2018年5月3日,“扛旗秋千”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质秋千”。
千余年来,南社秋千不仅在当地久负盛名,荡秋千还成了村民世代传承的游乐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乡党们都会携家带口,赶至该村嬉荡秋千、感受春意。村子也时常举办荡秋千比赛,看谁荡得高、谁的花样多。清明及农闲荡秋千,已然成南社村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2011年,南社秋千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南社秋千种类繁多光彩夺目,细分四大类型:
一是竞技型,像“天平秋”“三状元”“鸳鸯秋”等。这类秋千的特点是造型高大,挑战性、娱乐性、趣味性极强,较宜于身体强壮、机敏灵活的中青年男女。“三状元”是这类秋千之魁,四个粗壮的大木柱上横挑着三根木梁,下面悬吊着三副秋千,上部是彩旗、花布、花卉、柏树枝搭建的双层牌楼,每层构架向外延伸处都系有铃铛。一般总高度近20米。三个人同时竞技,整个牌楼随着秋千的此起彼伏而左右晃动。
二是娱乐型,像“过梁秋”“轮儿秋”等。这类秋千造型别致,文化气氛很浓,适宜于老年人、儿童取乐,绑缚相对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是“双转秋”。先用一个粗壮的木柱做轴,下边固定结实,离地2米多再连接一个大车轴,轴下部安装一个小车轮,车轮周边吊四副秋千。轴的上部安装一个大车轮,车轮周边同样安装四副秋千,形成内外两层且互不碰挤的态势。八副秋千,可供八人同时游荡。待一人叫出启动号子的同时,参与者共同用脚使劲一蹬,旁边观看的亲属再助一把力,秋千凭惯性转荡,而且越转越快,越快越有趣。
三是休闲型,像“属相秋”“莲花秋”“葡萄秋”等。它的根基是家庭中为满足较小成员荡秋千的愿望而制作的简易秋千,凭借不同的资源而进行随意设计制作,深得人们喜爱。“低板秋”“踅板秋”“顺板秋”较常见,最神奇的是“葡萄秋”,一个六角形支架下像葡萄串倒悬着四十八副秋千,每副秋千下端系着一个活动的木桩,数十个人抓着秋千,踏着木桩,晃荡着身体,慢慢移步。虽说强度不是那么大,且很悠闲,但掌握身体平衡不容易,几圈下来,都会累得满头大汗。
四是生活型,像“磨盘秋”“辘轳秋”“军工秋”等。作为一种带有生活气息的秋千,在关中农村时有见到,但许多造型相对简单,缺乏南社秋千的精致和新颖,其原理是利用磨盘可以旋转的功能,巧妙地安装上四副秋千,把辘轳悬挂在树枝之间,改装成秋千,寓欢乐于生活之中。
三
南社秋千都是就地取材,墩基是碾场用的碌碡,木柱是村民打墙用的“椽杆”,横担是家里细一点的檩条,架子是各式木椽和杂木“杠子”,秋千绳多使用汲水的井绳和勒勒车的勒绳以及牛套绳。把子绳,还有火绳、牲口缰绳、大车轱辘、大车轴、磨盘、碾盘、牛轭斗、辕环等,这些农村常见的器具都可以派上用场,甚至大车尾巴上的车铃、牲口脖子上的串铃等,都是装扮秋千不可缺少的东西。床上的被面子、床单、土布也缺一不可。
南社人对于秋千的制作,有其严格的要领和技术要求。除了保证安全坚固外,就是外形美,观赏感强,富有吸引力,留有充分的悬念。就造型和绑缚而言,它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约束,尤其是结合部的处理程序流程繁复、严谨异常,除过绳索捆扎牢固之外,还得打进木楔防止绳头散脱,然后用铁钎撬起已经扎好的绳子硬塞进去,待拔出铁钎后绳头便被牢牢地压住。
缚秋千,是全村人一年一度的头等大事。早些时候,南社也是清明节缚秋千;后来,人们把这个传统活动推延了十多天而放在吕祖祈福会期间。这一天,除了传统的祈福活动外,南社人增加了荡秋千的习俗,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的此起彼伏,整个村子似乎都沉浸在沸腾中,这般热闹的日子,最少也得个十天半个月。
缚秋千大多于庙会举办前四五天就开始行动。
旧日,南社村缚秋千是以雷、邹两大宗族为主,人们习惯称“雷社”“邹社”。每当吕祖庙会来临之际,两社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打招呼碰头,然后回去召集各自的班底商量。“雷社”的代表作是“天平秋”和“轮儿秋”,“邹社”的代表作是“三状元”和“过梁秋”。各社有各社的固定道具,指定责任心强的人家保管维修,即使本社需要对方接济支持一下,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出言相拒的先例。
竖立秋千的地点,一般在各自居住的中心巷道,偶尔也会在同一巷道的两端;绑缚的数量上,两家都会在事前商量妥当,每家最少制作两副以上,极少有争高论低、你先他后等矛盾出现。及至“秋千头”一声呼唤,全村人就会像打仗的军队那样迅速集结、统一行动,所谓“有智者出智,有力者出力,有料者毫不吝啬”,巧妇围在一起做纸花、缚绸子,外围插不上手的也不甘落后,热情地送上十几个鸡蛋以示慰问;“土秀才”忙着撰写对联,一帮人经反复研究推敲之后,才会恭恭敬敬地贴上去。
最壮观、最惊险的当属扶杆向碌碡上竖放的那一刻,每根木柱下提前要捆上四根横杠。一声令下,32个小伙同时放在肩头抬起;再声令下,“哗”一下举过肩头,小伙子靠双臂的力量,共同把它放到两个碌碡之上。整个过程虽然用时只有10多分钟,可每个人都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有的年轻人把肩膀头都磨烂了,也忍着不会吭一声。这一刻,对所有的南社人来说,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劲聚在一起,是谓“秋千精神”。
四
每到春暖花开时节,被禁锢了一个长冬的南社人,在秋千上舒展舒展筋骨、腾转挪移,尽情展示技艺与风采。南社村,因为妙趣横生的秋千,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南社人,因为秋千,品味到了和谐浪漫的生活情趣。
一架秋千凌空舞,恰似彩虹荡九天。新时代,伴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秋千文化产业文章越做越大,2011年春天,首届“中国南社秋千节”成功举办,激荡人心的传统秋千项目,一跃成为最能凝聚人心的“千秋”遗产。独有的“秋千精神”,正在裂变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南社人在美丽乡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张祯